学生医古文水平下滑令人忧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6-17

贾延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要想学好中医,必须阅读大量的中医古籍。笔者从事医古文课教学30余年,深感中医院校学生的古文水平整体下滑。

在最近的医古文期末考试中,发现甚至是些名篇学生也不能掌握。如《大医精诚》:“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的“戴面”,有的学生解为“批评,指责”(应是“仰面”)。又如有的学生把《伤寒论序》中“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译为“虽然没有把所有的病都治好,但也找到病的根源,如果能寻找到这部集子,自能治愈过半。”译文与原文出入很大。

医古文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能比较顺利地阅读较浅显的古书,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呢?考试中有一个断句题,是明末萧京《轩岐救正论》中的一段,该段短文共41处需断句,然而,有位学生只断对了10处。对难度不大的原文尚断成如此,可见其古文水平了。

目前,在各大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教育中,医古文课程持续半个学年,有的是64学时,有的仅54学时。有的甚至被降为考查课,而有些专业干脆免去了医古文。

那么,医古文的教学内容究竟怎样呢?目前《医古文》规划教材所收文选40篇,古汉语基础知识8章。因学时很少,文选一般讲20篇,基础知识一般讲3章,所讲内容不到教材的一半,只能是蜻蜓点水而已。而学生也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把医古文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课来学。试想:医古文只是半个学年的教育,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培养起学生古汉语的语感,大部分学生学过以后就忘掉了。中医院校的学生古文水平很低,这就必然为日后研习中医经典设置了障碍,不能很好地把握经典的内容。

笔者呼吁,中医专业应加强医古文课的教学,因中医的精华都保存在中医古籍当中,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具有较高的古汉语水平,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缺乏这种文化背景,很难掌握中医学术的精髓。因此,加强医古文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医论著,能更好地继承祖国的医学遗产。而古人所说的“秀才学医,笼里捉鸡”也正是这个道理。若中医院校学生不读经典、读不懂经典,中医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早在1962年,任应秋等五位名老中医就写信给卫生部提到:学生古文程度太差,怎样突破文字关?文以载道,医古文课的设立是为了提高阅读中医古书的能力。但课时数太少,内容局限。任应秋建议选百篇古文与六十篇医古文。并要求练习毛笔字,以求写字端正。另外,任应秋曾说:“医古文是中医学基础的基础,只有学好医古文,才能学好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