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阿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青年学子提出的殷切希望,也为青年中医成长、成才提供了发展方向。
如今,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青年中医,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单纯院校制教育还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考试,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尤其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到临床上不会看病,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即面临失业的困境。如何实现青年中医的个性发展,是摆在广大中医人面前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青年中医要想成长,必须实现个性发展。个性化是中医的魅力所在!这是由中医学科自身规律所决定的,中医的经典理论讲求领悟体会,中医的教育传承讲求因材施教,中医的临床诊疗讲求辨证施治,中医的学术发展讲求百家争鸣。
因此,缺少了个性化的中医决不是真正的中医,缺少了个性发展的青年中医也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名医大家。
师承教育有助于个性化发展
师承教育是我国培养临床医生的主要传统方式,父传子受,师授徒承,名医的医疗经验及学术特色依靠师承教育的形式代代相传,师承教育为青年中医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习惯
在跟师的过程中,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个人的自主选择。跟师学习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中医思维和观念将会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明确了师承关系,会大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交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会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长进行个性指导,教学相长;教师传授的是真技法,学生学到的是真功夫。
有利于发挥各家学说特长
师承教育通过老师口传心授,举手投足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为医的道理,感受学术的精髓,体悟大医的真谛。在师承过程中,学术经验得以保留,学术思想得以发扬,具有独特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学术流派就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创造力,激发潜能
中医是实践性的科学,实践是创造力的源泉。师承过程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跟师过程中面对各种层出不穷,接踵而来的疑难问题,不断创新、不断创造。
多措并举才能发展好中医师承
师承不是万能药,我们不能指望其解决一切问题,在现今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中医师承不可能完成替代院校教育。发展中医师承也绝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依笔者看来,师承至少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管理部门正确引导师承发展方向
近20年来,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和政策,强调并大力推进师承工作,先后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级中医临床人才。但师承教育涉及部门多,情况复杂,还需进一步融合资源,形成合力,同时对开展的师承项目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防止鱼目混珠。
如在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项目和优才项目的基础上,建设名中医工作室,支持名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学习、交流、传承;探索学术流派传承,建立一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系统整理、发掘、总结各学术流派思想,培养中医药学术流派新一代传人;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同时做好确有专长师承人员的行医资格认定和规范等。
高等院校借鉴师承模式施行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这正符合中医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与中医师承制教育的特征不谋而合。
通过对师承教育现状和存在实际问题的研究,构建规范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教育改革,健全调控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实行规范运作。积极借鉴牛津导师制等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开展分层教学,实现个性培养,使之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种制度化教育。
具备条件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师承
努力克服中医传统的保守观念,使那些真正德才兼备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真正意识到培养中医人才,传承中医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发挥中医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专家的作用(如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各省名中医、地市州名中医等),通过种子班(如成立任继学班)、传统班、名医工作室等,使其学术思想、临床技术、诊疗方法得到有效传承;开展创先争优,树立广大卫生和中医药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使名老中医的弟子学生们都参与到师承的过程中来,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广大青年中医和青年学子主动接受师承
青年中医由于刚刚进入社会,常因忙于日常事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师学艺,而广大中医学子更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疲于应付。而学习是进步的阶梯,一定要找时间学、挤时间学、找机会学、拜名师学。尽早接触临床,在临床上接受中医前辈们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
同时还可以成立相应学习组织(如吉林省青年中医发展委员会等),树立学习型组织观念,设立共同愿景,进行团队学习,共同进步提高。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前不久曾指出:今后将系统研究师承教育模式,进一步确立师承教育地位,加快探索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院校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试点,形成符合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
可以预见,当“拜师”成为中医药高等学府里莘莘学子们的流行语,当广纳学徒、发扬学术成为中医界的时代风尚,中医教育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