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佳
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引关注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已引发群众对中药产品的信任危机,我们的科研工作必须加强!”近几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日益增多,中药不良反应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在第二届珠江论坛上,姚新生院士如是呼吁。
中国中医科学院叶祖光教授表示,75%的中药不良反应来自中药注射剂,而其中的75%又都是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面临研究瓶颈。
中药组成由于成分较多、有效成分以及有毒成分并不是完全清楚等原因,因此在国外学者看来“引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过敏源物质基础并不明确”。再加上中药生产过程存在不确定因素,使得药品全程质量控制难度更大。
叶祖光认为,对中药注射剂应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包括药学的质量控制、工艺、制剂等,在此基础上把好生产关,在临床找出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和特色,合理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孙晓波教授表示,很多中药注射剂生产量特别大,但不同批次的药材在中药注射剂里质量并不稳定,另外大多数中药注射剂是老注射剂,工艺环节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保障注射剂的原料和辅料质量是关键环节。由于辅料或配液不同,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不良反应,控制原料、辅料、工艺及其方法的检测和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在短期内会有明显提高。
组分中药研究选方很关键
组分中药的创制研究是张伯礼院士在《多学科创新中药研究设想》中提到五大研究方向之一,也成为珠江论坛上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内容。
所谓组分中药,“一种来源于方剂,经过技术研究分离出来;另一种来源于单味药,经过配伍针对某一种病证形成组分。”军事医学科学院张永祥教授说。
天津中医药大学高秀梅教授认为,组分中药一定是源于临床有效方药,而且针对的疾病病理环节和作用靶点及物质基础相对明确,可重复制备的、标准化的有效成分群,配伍存在减毒增效作用,最终实现质量可控、剂型的合理化。
孙晓波也认为,组分中药研究关键是选择临床有效的经典方剂,“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研究一定要围绕中药复方针对相关病证开展研究,避免有些研究只单纯性追求成分和靶点,而忽视了病证相关方效相辅,有效成分群针对病证的关联,来体现中药复方的整体效应。”孙晓波说。
对于研究如何开展,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提出,可运用模型化与模拟化方法开展基于有效成分群的中药组方定量设计研究、中药复方的研究,包括组分中药的研究。“加强中药有效成分群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很好的切入点,通过研究了解物质基础、作用机理、配伍规律,可以促进新型复方中药研制。”陈凯先说。
中国中医科学院吕爱平教授建议,组分中药研究应在更多临床过程中引入生物信息学方法,使其与疾病基本靶点网络等联系起来。
有毒中药研究仍不足
中药现代化研究多年来在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遗憾的是,作为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基础,中药饮片的系统毒理学研究仍严重不足。有毒中药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如何在“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研究的框架下取得实质性突破,也成为不少专家关心的问题。
国家药典委员会的钱忠直教授告诉记者,中药国际化合作进程中,标准是一个制高点。“我们在与国外合作立项、跟国外专家谈判时,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安全性问题”。在中药毒性研究方面,中国药典目前也处于尴尬的局面。“中国药典已有60年历史,其中收载大毒、有毒、小毒三种类型标志的中药只能仅供参考,因为这是根据历代本草经验而来,没有现代研究数据作支持。”钱忠直说。张伯礼也表示,有毒中药研究是中药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之一,虽然国家一直给予支持,但是缺少系统研究、缺少符合国际标准的统一标准。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常用的近500种中药,能查到较系统毒理和安全性研究文献的不足3%;中国药典收载的有毒中药材,其中小毒31种、有毒42种、大毒9种,但能查到有相对系统毒性研究只有15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把有毒中药研究纳入“十二五”多学科创新中药研究框架中,首先对中国药典收载标示有毒性中药材和饮片,开展系统的规范的GLP毒性评价研究,弄清毒量关系、毒效关系,确定毒性作用的安全剂量范围、安全用药时间及频率等。其次,探索系统生物学辅助常规毒理学的研究方式,以常规毒理学为主,用系统生物学包括代谢、组学等等方式来进行研究,阐明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之间的相关性。
“化学和药理毒理等多学科相结合,提出和制定合理的毒性药材质量控制的限度标准。同时研究成果要载入中国药典,最后建立一套科学、权威、系统、规范的常用中药材及饮片毒理学安全性数据库。”钱忠直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黄璐琦教授认为,中药的毒性问题跟剂量紧密相关,应在药典剂量和临床剂量的选择上给予更多关注。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小平教授提出,毒理学的研究在方法学上,除了要借鉴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的方法外,还应重视中医药特点,特别是在研究毒性时要跟药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