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
由于工作关系,很多朋友相托想找中医看病,但要找中医的条件大都是老中医或名中医,对一些颇有成就的年轻中医则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笔者认为,这种“崇老轻少”的就医误区,不仅仅出现在周围的个别人身上,在社会上、百姓中也大量存在。它不仅仅是影响着广大群众的就医认识,耽误病情,延误治疗时机,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年轻中医的成才发展,阻碍着中医药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所发挥出的作用。这种“崇老轻少”的就医理念须加以改变。
长期以来,民间就有医生越老越吃香的说法,年轻医生则是经验不足的代名词,尤其是在选择中医医生时更是如此。
诚然,老中医理论功底扎实,学术思想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这是年轻中医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老中医之所以“吃香”之根源。但也应看到,年轻一代中医人经过正规院校培训,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思想活跃、超前,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只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完全可以担当起继承、发展中医事业的重任,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年轻中医人的使命。
日前,笔者从健康报上看到:宁夏某社区一位30来岁的年轻中医,由于他医德好、医术高,用中药、花费省,在当地颇有些名气,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不仅得到群众的信任,也得到了同行大医院主任医师的首肯。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医药看病水平不在医生的年龄大小,而重在实效,病人的肯定、百姓的口碑才是检验医术的标准,年轻人也照样可以成为名中医。
改变“崇老轻少”的就医观念,让年轻中医承担重任,笔者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努力加强继续教育。受教育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院校教育是基础,重在基础和方法的培养,而继续教育则是提高和完善的重要阶段。中医人的成长过程也应如此。名老中医学术思想,需要年轻人来传承。
师承式教育是缩短年轻中医人成才的重要方法,理应得到重视与加强。如地处沿海的广东省,派出60多名有潜质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北京、陕西等省市拜师学艺,聘请了近30位全国最著名的老中医进院带徒。通过采取“集体带、带集体”的培养模式,让他们博采众长,加快了本地人才的培养。
此外,还要加大在职培训的力度,使各级年轻中医人才医术不断得到提高。如陕西省计划5年内培养500名县级中医院骨干,不仅能初步解决基层中医药人员缺乏和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而且通过在职培训,一批年轻的中医人才也会脱颖而出。
二是努力营造人才成才环境。首先要大力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为中医药人员施展才干搭建舞台,提供用武之地。
其次要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年轻中医人缺的是临床实践,少的是经验的积累。开展师带徒式门诊是解决年轻医师临床经验缺乏的重要方法。如各级中医门诊,应多给年轻人坐诊机会,在名老中医的精心指导下开展诊疗,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临床经验,使年轻中医加速成长,避免“老中医吃不了、年轻中医吃不饱”的现象。必要时,老中医还要有为中医事业后继有人“甘当绿叶”的精神,为年轻人的成才助力鼓劲。
三要发挥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等优势,敢于大胆创新、发展中医药医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创新中医药理论、诊疗手段,把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中医药需求作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中医药服务赢得群众的赞许。
四是努力通过正面宣传加以引导。千百年来形成的“崇老轻少”的就医观念非一日可改变,需要一个认识提升的过程,也需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变。如利用各种媒体开辟专栏宣传中医药文化、科普时,不仅要宣传名老中医,还要介绍年轻有为的中医;不仅要在行业内大力宣传突出的年轻中医,提高年轻中医在行业内的地位,还要通过其它多种载体的介绍宣传,努力形成年轻中医“争奇斗妍”的局面。
在组织专家巡讲、义诊时注意做好新老结合,有意识地推出新人,扩大年轻中医的社会知名度。作为年轻中医,要更加注重医德医风,心系百姓。如果花钱少、疗效好,有了百姓的好口碑,老百姓自然会为你传名,一传十,十传百,年轻中医师的名气也就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