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应借鉴中医元素(上)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4-14

杨伊凡 悉尼中医学院

现代医学即是21世纪的医学,必须适应现代人类发展的阶段水平,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对医药的要求。随着人类生活习惯和疾病谱的改变,将使以擅长治疗战伤、感染、抢救、手术等为主的西医治疗系统逐渐让位于有效的心身调治系统。现代社会对医学的要求也将从单纯治疗疾病转为保持健康,增进健康,获得健康长寿。因此笔者认为,在思考现代医学的诸多方面时,应注重发展中医元素的优势。

元素1医学的目的

医学的目的应该是健康。数千年来中医的医学目的一直都是为了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其本”。中医早就强调医学不能单纯是祛病,而是要在治疗的同时改善体质,使病人恢复健康。

而近代医学的主要目的是治病,但很多治好病的病人并未恢复健康。据2008年的调查:根据一个21万名美国医生死亡情况的统计资料,平均死亡年龄为70.8岁,(当年美国人均寿命78岁);而根据《名医治学录》、《四川医林人物》、《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三部书416位中医生卒年龄调查,所记录中医的平均寿命为77.5岁。可见,掌握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群体的健康和寿命尚不如没有一点现代医学卫生知识的中医。

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治病作为医学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合适,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医学的要求。因此,现今医学的目的应该向中医靠拢,将医学的目的设定为健康。

元素2治疗必须以有效和安全为前提

首先,如果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则无论任何医术均应被接受。中医学系统是从临床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医学科学体系,其宏观整体反馈调控的方法治疗病人安全而有效。

西医学强调治病方法和药物的科学实验证据,并且建立了一套相关程序。但人类医学科学技术水平尚未发展到对医疗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出科学证据的阶段。所以,现阶段的医学必须从治疗病人的现实情况出发,首先重视有效和安全,有无科学实验证据宜留待以后的科学研究。

而中医学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提供了保证。显然,治病首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疗效,对治疗过程科学证据的追究应该相对次要。何况,确切的疗效也是客观的证据呢。

元素3医学必须侧重临床疗效

《周礼·医师章》:“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自古以来,医学都是以临床疗效作为评价的标准。医学必须侧重临床,并尽量使用简单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取得临床疗效。目前盲目跟随西医方法,着重要求英语水平,发表科研文章,定职称,升工资而“稽其医事,以制其食”是否有点偏离了医学方向?

元素4自然疗法副作用小

《老子》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中也有“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通过自然疗法、自然药物取得疗效,显然是较好的选择,也符合现代人的健康取向。再加上中医学整体治疗,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更是达到对具体病人有针对性地治疗,副作用极小。

元素5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是符合人类健康和疾病客观规律的思想。从《黄帝内经》以下,古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爱护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温,禁忌食饮,将饵药物。”这些中医的经典原则,至今仍对现代医学考虑环境和人体的互相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素6心身健康

古代中医有“七情致病”学说,重视心身健康是中医学的特征和优势,也是现代医学处理现代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新要求。西医由于着重于器质性疾病的治疗,因而在治疗现代心身疾病时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向中医学习。而中医学却可以提供大量的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和有效处理心身疾病的临床经验。

如历代中医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是注重心身健康,防治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同治的医学。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推拿按摩、针灸、中药“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西医则是主要治疗器质性疾病的医学,在现代社会处理人类健康疾病的问题上,中医学的原则和方法显然更符合现代医学要求。

元素7  将医药和治疗融入日常生活方式

《灵枢·本神》说:“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治病求因,正本清源,既然是从不良的生活方式中来,那就要从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入手。将医药和治疗融入日常生活方式已被证明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日常生活中喝茶、打腰鼓、唱歌跳舞、游戏、旅游等等,均有利于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积少成多,多因素合力,可以成就神奇疗效。

元素8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减少百姓医疗支出

高科技往往伴随高费用,同时西医无法治疗亚健康(或功能性疾病),致使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器质性疾病)才进行诊断和治疗,造成高费用的检查和治疗。2008年,美国3亿多人的人均医疗费为5440美元,平均寿命78岁;中国13.2亿人,人均医疗费828元人民币(约120美元),平均寿命73岁。2010年澳大利亚约2000万人口,人均医疗费用5000美元,人均寿命为81.28岁。上海也是2000万人口,人均医疗费用约600美元,人均寿命为81.40岁。虽然居住条件、自然环境、空气、水质、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等都是澳洲优于上海,但上海人的中医文化优于澳洲。

中医的特点是:简、便、验、廉。同时中医能够诊断和治疗亚健康或功能性疾病,如上火,湿热,肝郁,肾虚等等。基于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公共医疗保健主要费用投放的侧重点应该是预防和治小病。简言之,能治大病不如先治小病。政府应该将大部分的医疗经费投放到中医系统才能达到医疗卫生费用和公众健康效益的最优化。

元素9食疗胜于药疗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饮食习惯和营养过剩已经成为现代人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历代中医早有论述:“肥肉厚酒,烂肠之食”;“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清淡以养胃,少吃以宽肠”;“若要衍生,肠胃要清”;“谨和五味”等。因此,反其道而行之,将治疗和医药寓于日常食物中,方法简单而有效,费用廉宜。

如中医所说的“药食同源”。中医食疗药膳,汤水调理,疾病戒口,饮食禁忌长期以来都是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不但要吃出健康来,而且要吃出疗效来。

元素10变被动医学为主动医学

被动医学是有病才治,治疗时机延迟,成本高、效益低,是目前西医系统的主要问题。主动医学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中医学的一贯原则和实践。正如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所述:“如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要保持健康,关键就是治未病,主动预防和治疗。这正是中医《黄帝内经》以下一直奉行的医学思想。如《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医学涉及到治病保健问题,要“早从事”为好。因为疾病发展模式是从健康发展到亚健康,再发展到疾病,疾病又从小病发展到大病。因此,保持健康,预防发病,善于治小病,既是中医的主要优势和特色,又是现代社会政府和卫生官员需要充分认识的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