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客观化须正确转化语言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24

王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象思维”是具有中医学特色的思维方式,而西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承载两种思维方式的语言特性有所不同。

中医象思维从四诊开始,其关于“症”的语言就具有比喻、类比、象征等文学艺术性、诗性的特点。如“赤欲如白裹朱”、“黄欲如罗裹雄黄”、“首重如裹”、“如轻刀刮竹”、“如盘走珠”、“如鸡举足”、“如屋之漏”等,这与西医从严密逻辑概念出发的关于症状和体征的直白、具体、线性的描述语言显然不同。

可以说中医四诊的描述是具有文学、哲学和艺术性的语言,而西医诊断则趋向数学、物理的语言。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内容的灵魂。因此,西医诊断学的症状和体征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可以迅速地实现客观化、微观化、数字化;而中医四诊的“客观化”却遇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语言学鸿沟。

如果没有象思维的语言向逻辑思维的语言转向,所谓中医四诊“客观化”则难以完全真正实现,而在这种“客观化”的过程中又要求不丢失象思维的中医特色,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中医四诊部分地或近似地“客观化”是可行的,但要避免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出现对号入座式的误解。

例如对于望诊,因为人的视觉最为灵敏可靠,并且容易达到共识,人一生所接受的外来信息多由视觉获得;所以自古位于中医四诊之首。因此,首先在望诊客观化方面取得统一的标准是有可能的。而对于脉诊,尤其是关于脉形的各种描述,中医各家本来分歧就很大,目前也难以完全统一。现在只能先把较容易统一的脉数(脉率和节律)、脉位的浮沉等定出统一的标准。

其他如脉之弦、滑、涩、紧、芤,多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一个病人,三个医家三种判断的可能并非少见。有些“脉象图”仪给出的“弦脉”等诊断也不为大家所公认的原因就在于此,这也使得中医脉诊的客观化标准难以寻觅。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象思维特色的语言没有很好地转向逻辑思维语言。目前所谓的客观化,其实是对中医语言与西医语言简单化地对号入座,这反而是对客观事物(如脉搏波图)的主观化、隐喻化;这也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常出现的错误。

近几十年,中医四诊“客观化”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开展,但研究结果难以在临床推广,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中、西医诊断学语言特色的比较。

下一步的难点或者需要攻坚的地方,也许就是在弄清两种表达方式的本质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后,促进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和语言转向,以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