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西医结合化解现代医学困境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11

陆广莘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现代医疗危机的根源是技术统治了医学,就是主要针对疾病的近代医学模式长期统治医学,也就是医学的目的和对象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人的自我痊愈能力、自我实现健康的能力才是根本。一切医药手段都是为这个根本服务的。

中医研究要从以“病”为目标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发扬辨证论治的优势。不能将中医局限和降格为疾病医学,中医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人体各种器官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重视这些器官和功能的实体是什么。

中医有三大优势: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周围环境的能动性,这是应该发展的。

现在的医生也好,病人也好,都认为医学的任务就是找毛病,评价医学的发展水平就是看它寻找疾病的能力,发现疾病的能力;并企图通过对疾病的认识,发展相应的针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来达到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的目的。这是疾病医学的医学观,这种观念自20世纪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使人们认为中医是落后的、原始的、不科学的。

然而,近现代全球性医学危机的来临却向我们发出了质疑,那就是:医学是不是一定要符合科学方法?符合科学方法的现代医学对人类的健康来说是不是最有利的?

现代医学出现危机

我们知道,近现代医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分为四点。

一是以疾病为对象的现代医学危机。疾病分类学有三个要素,即病因、病理、病位。具备这三个要素就称为疾病,如果三个要素有一个不全,就不能称为疾病而称为综合征。现代医学水平决定于是否能诊断疾病以及早期发现、早期确诊,然后研究相应的能对抗这个病因、病理的,能清除病灶的治疗。但事实证明这种医学并不能完全征服疾病。

二是消除病因的治疗危机。从20世纪30年代合成磺胺以来,不断发现并生产了大量的抗生素。但细菌很快就对这些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使医学界又不断研究出新的抗生素以对付这些耐药的细菌。这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上涨,还加速了病原体的变异而制造出新的病原体。

三是纠正病理的治疗危机。医生对高血压病人降血压,给糖尿病人降血糖,给体内出血病人凝血,给发热病人退热,这些都是纠正病理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在近期内效果很好,但从整体长远效果看往往不是好的,甚至对人体是有害的。

四是清除病灶的治疗危机。清除病灶的治疗最常见的是,通过大量输液把药物输送到靶器官、靶细胞,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但静脉输液带来了毛细血管末端栓塞和人体内化学物质污染。

医疗危机背后凸显中医优势

引发全球性医疗危机的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技术统治了医学,术统治了学。古人说:“学是术之本,术是学之用。”现在反过来了。可以说,现代医疗危机的根源就是主要针对疾病的近代医学模式长期统治医学,也就是医学的目的和对象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作为对危机的回应,现代医学也在发生一些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化学层次的医学观上升为生命层次的医学观,关注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有利的生态学要求;二是生物医学上升为人类医学,开始关注心理和社会因素;三是疾病医学上升为健康医学,意图帮助和保证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和健康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对抗医学上升为生态医学。医学开始从对抗疾病技术走向生理学的自我调节和痊愈。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医学正在从西医寻找“病因、病理、病位”的“向后、向下、向外”的认知方式向以“人”为本的向前、向上、向内的认知方式转变,而这种方式恰恰是中医所倡导的非对抗而是合作,非部分而是整体,非静止而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的医学观。

中医学是一门“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的健康生态智慧学。中医不同于西医的传统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

中医优势不容忽视

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不是一味地靠消灭它们来治病),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只有具有这样的大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要回到《汉书·艺文志》所指,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其对象是天人之际中人的“生生之气”的“健病之变”,不局限为疾病实体。其任务是:养生莫若知本和治病必求于本。

“本”分为三种,一是养生治病实践的目标之本;二是养生治病实践的依靠对象之本;三是养生治病条件选择的价值标准之本。这与疾病医学的“识病”必求于“本”有着根本的不同,疾病医学中的“本”主要指病因、病理、病位。

而中医之本,其方法是:辨证论治地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能力。其手段是:“聚毒药以供医事”的化害为利和化毒为药,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其目标是:谋求实现“标本相得,邪气乃服”、“阴阳自和,病必自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天人合德、生态共演的“生生之效”,以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系健康智慧学,对象是人。阴阳自和论是中医的自组织理论,《内经》病机十九条揭示了机体自稳调节机制和防卫反应机制。中医研究要从以“病”为目标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发扬辨证论治的优势。

不能将中医局限和降格为疾病医学。中医学是哲学、医学、临床经验的统一体,其基本特点是重视人体各种器官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重视这些器官和功能的实体是什么,西医正相反。这点对理解中医非常重要。但只说中医是总体观、西医是还原论是不准确的,中医以总体观为中心,也有五脏六腑等类似还原论的东西;西医以还原论为主,也力求能从总体上把握人体。

从关系入手研究人体这个复杂体系正是中医的精粹科学内涵。中医的传统在于不看敌人看朋友。它的诊察,是在寻找健康的钥匙。它的思想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在于发现动力。所以中医学的诊断,是目标动力学的诊断。

这里的目标指的是稳态和适应,即对内实现稳态,对外实现适应。一个生物体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才能存在和发展。动力则是指对于主体性的开放,对于自组织演化的调节。一百年来,我们不断谈“科学”、“伪科学”等等,这是假问题。科学就是科学,医学就是医学,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领域,我们非常尊重科学家,他们也想帮助中医回答问题,但是,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甚至生命科学家,当不了医生。医生有医生的领域。人的自我痊愈能力、自我实现健康的能力才是根本。一切医药手段都是为这个根本服务的。

中西医结合可解现代医学困境

我认为解决现代医学困境的途径就是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学术思想转折,就是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生物医学向人类医学转化,对抗医学向生态医学转化。这样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价值观念、疗效观念都需要重新审视。

中医药在治病、诊断疾病上不如西医,在疾病医学上不如西医,但是从健康医学、生态医学角度上来说,却代表了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说,西医和中医各有其适用的领域,单凭哪一方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唯有中西医结合,才能克服西医为主导的医学面临的困境,使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比如说肿瘤问题,就可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我不是肿瘤专家,但我行医50多年,肿瘤病人见了不少,也治好了不少。但是我用的中药里面没有抗癌药物。对肿瘤来说,西医不是一点办法没有,而中医也不能包打天下。中药的数量有限,但为什么能够一直有效?就是因为中医不是一条道跑到黑,证变,药也变,而西医往往是一直用到无效为止。生物体的最基本机能之一就是适应,适应了药就失效,生物体还会变异,这就糟糕了。

有一个例子,治疗儿童中毒性痢疾时用完全剂量的抗生素,死亡率为70%~80%;用六分之一剂量的抗生素,生存率为70%~80%。为什么呢?因为全剂量的抗生素把细菌都杀了,死亡的细菌尸体产生大量毒素,使患者死亡。而用六分之一的抗生素将细菌杀死了一部分,其余的则被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存活率反而增大。

因此,中医药的传统是调动“六分之五”。一位病人治了两年的白血病,联合化疗的效果是,幼稚细胞只能降到40%,吃了中药之后进行同样的化疗,幼稚细胞可以降到4%以下。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还有增效的作用。

中医并不想包打天下,但是在中国,本着“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的原则,把养生保健真正做下去,就可以摆脱疾病医学框架的束缚。医学应该驾驭技术,而不是技术统治医学,但我们现在的医生实际上退位了。

中医有三大优势: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周围环境的能动性。这是应该发展的。

中医和西医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唯有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才能让医学更好地为大众服务。D4

(本文源于陆广莘先生在“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72期”所作的题为“医学为何,中医何为”的主题报告。刊登时有删减,文章主标题与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