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东风
于文明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医药面临国内国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倒逼机制”使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应用推广与规范管理面临严峻形势。标准化是学科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规范。不仅反映学术话语权,也反映一个学科、领域的原创权,它是一个学科按照其自身规律和学科特点去创新发展的基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正如吴仪同志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要把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标准、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此基础上推广开去。”
“国际标准的制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各国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重点推进。”于文明说,然而,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工作面临国内基础不强,国外抗阻激烈的尴尬局面。“倒逼机制”使标准化工作时不我待,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需求,应当加强中医药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工作,为保障中医药的安全、有效和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工作基础
各国重视传统医学发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国际形势严峻
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已有许多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对传统医药进行立法管理。这其中不仅有应用传统医药历史悠久的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巴基斯坦、柬埔寨、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韩国更是通过传统医药立法强化了保护和促进本国传统医药发展的制度措施。
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纷纷实施了标准战略,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尤其是近来日本、韩国加快推进汉方医、韩医(都源于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工作,成立了标准化研究机构,设立专项资金。
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一些国家不断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建立“东方医学(TOM)”或“东亚医学(TEAM)”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国际标准提案,同时,反对中国提出的建立“中医药(TCM)”技术委员会的提案。致使在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49)第一次会议上,勉强成立了暂定名为“中医药(TCM)”的ISO/TC249技术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ICD11—TM)标准,韩国、日本主动捐资并参与制定,这是各国支持传统医药发展的积极行动,形成了国际合作的良好局面,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和严峻形势。
国内认识不一,缺资金、缺人才、缺机制的局面亟待改变
于文明介绍,尽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但中医药业内认识不一、缺资金、缺人才、缺机制的困局还没有突破。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受到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李克强副总理在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的批示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突出特色优势,加快传承创新,强化标准化建设”。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尽管如此,中医药业内认识还不一致,大家对此工作重视还不够,中医药标准化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缺乏资金保障,缺乏人才队伍,国家层面也缺少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建议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
于文明说,严峻的国际形势对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形成了“倒逼机制”,委员们联名提交了“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重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提案,针对如何加强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三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扶持力度,将其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给予支持,实施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专项的基础上,加大对标准工作经费支持力度;希望科技部将中医药标准化作为重点领域予以安排,支持中医药标准化的基础研究和前期研究,切实解决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是在国家层面建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整体规划和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希望国家相关部委参与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统筹研究、指导、规划、协调中医药标准化相关工作,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进程。
三是夯实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基础,加快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应用推广及管理工作机制建设。希望国家成立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制定实施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发布一批具有形成国际标准潜力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完善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建立适应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需要的专家队伍,做好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一批中医药标准研究中心,加快建设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形成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应用推广、评价反馈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