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规范中医养生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10

本报记者 高新军 冯磊 胡彬

新闻背景:中医养生市场红火亦乱

从“食疗第一人”张悟本到“神仙道长”李一,从《刘太医谈养生》到《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近年来,中医药知识不断普及,全社会涌起中医养生保健热潮,一时间泥沙俱下。各色“养生大师”和中医保健图书噪声社会。

3月4日,全国政协医卫界别小组讨论会间隙,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被众多媒体记者围堵采访中医药养生保健问题。王国强表示,这些现象说明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已经转变,由治已病转为治未病,老百姓对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迅速增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协调有关部门对中医养生保健人员和机构加以规范。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对此表示赞同,一方面呼吁尽快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市场,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堵住漏洞;另一方面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正确引导媒体科学宣传中医药养生知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出台法规,建立养生科普资质审查机制

这些伪养生大师、伪科普专家为何能迅速成名,火爆全国?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媒体谋其利益,缺乏社会责任,对主讲人或作者的资质、节目或图书的内容审查不够,甚至为博取收视率和销量,刻意以出格的语言吸引人。二是相关管理部门未能尽责,缺乏监管。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委员认为,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却非医学出身,媒体片面宣传一些个性养生方法,过分夸张某种养生方法或食物,歪曲中医养生,给中医药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念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接受,但也有一些‘伪中医’给中医抹了黑,自己却从中渔利。这种行为应当严厉打击。”国医大师李辅仁委员有些痛心疾首。

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委员建议,尽快建立并明确划分中医科普养生保健领域职责的管理体制,健全执法主体和执法机制,设定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全面加强医学健康、养生科普类知识视听节目及出版物的管理。

去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对中医药科普养生保健图书和音像制品以及电视节目建立审查制度,但现实中却是认真执行不够。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旭东委员被江苏卫视聘为健康养生节目的总顾问,然而聘书下发已有多半年,“既没有人顾,也没有人问。”王旭东说,中医药科普图书也建立了审查制度,然而评审的专家不是中医药专家,而是出版方面的专家。“这让审查制度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执行。”

杨金生建议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协调机制,长期依法公开检查、经常性不定时地抽查、常设监查,形成一个强大的全面覆盖的管理阵势,让造假者、始作俑者无机可乘。

委员们提出,应设立出版物公开出版前送审制度、专业科学审阅制度、作者编辑出版资质认定制度,还应建立图书退出机制。建议新闻出版署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如“中医药图书审查委员会”的机构,对确有问题的出版物或音像制品进行召回、停售、销毁、处罚等退出处理。

政府主导,行业实施,加大科普宣传

政府部门除加强监管外,更有责任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培养一批科普专家为老百姓讲授正确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应该让规范化的声音宣传中医药。”司富春认为,政府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纳入预防医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医院、研究机构专家作用。加强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培训,确定准入资格职业技能考试。医院可增设中医养生保健专科门诊,中医药院校增设养生保健专业,加强中医养生保健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和产品研发。让那些夸大疗效、弄虚作假的医疗保健厂家无处藏身。

“病人常常会有病乱投医,医生有责任指导病人,要正确宣传中医防病治病知识,避免其上当受骗。”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原主任李佩文委员说。

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连建伟委员强调,做中医科普一定得准确,要传播正确的养生保健知识,“不能把‘经’给念歪了!”

杨金生等委员认为,规范目前混乱的养生科普市场,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首先,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卫生部门承担起大众健康科普宣传的主导任务。同时,定点一批国家专业医药卫生科学文化出版机构,发挥专业主力军作用,多出版读者喜欢的医学健康养生科普读物。另外,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对中医科普知识的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