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磊
林娜每天都很忙碌,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药性理论与复杂性科学研究室主任,要负责研究室的工作,要完成自己负责的多个课题。同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中药学流动项目主任,还要为我国中药领域的研究把关。
从雷公藤开发新药
中药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林娜认为,中药研究最重要的是为中医临床提供科学支撑。为此,林娜一直在努力。
雷公藤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医生大多熟知,然而治疗机制是什么鲜有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药的合理应用。
之前的研究认为,抗风湿改善病情药与改善症状药不同,能够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减轻关节滑膜炎症、防止或延缓关节结构破坏的进程。因此寻找理想的抗风湿改善病情药是目前国际上RA(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林娜在研究中发现,雷公藤对RA具有软骨保护作用。雷公藤中的雷公藤甲素能够缓解RA病情,改变RA病程,抑制关节滑膜炎症,防止或减缓关节结构破坏进展,具备了明显的抗风湿改善病情药样作用。
1999~2000年,她在留日期间,首次通过体外实验发现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具有以往不为人所知的软骨保护作用和较好的滑膜炎症抑制作用。此后,她从动物实验证实了雷公藤的软骨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对关节骨破坏的影响,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风湿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Arthritis Rheum》和生物化学杂志《Biochem Pharmacol》等报道。
相关研究结果提示,雷公藤甲素具备了明显的改善病情作用。这与美国风湿病协会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2009年8月,该协会在《内科学年鉴》报道了雷公藤提取物与现行常用抗风湿改善病情药相比更具疗效和安全优势的临床研究成果,表明目前国际风湿学治疗专家高度关注中药雷公藤的RA病情改善效应。可以说,雷公藤甲素及以其为主要活性成分的雷公藤极有可能被开发为潜在的理想抗风湿改善病情药。
科研证实黄连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临床中药学的基础”,林娜说。
1978年,为适应时代需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成立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室。这一年,新加坡政府卫生部宣布黄连或小檗碱为毒品,认为孕妇或新生儿服用黄连或小檗碱,能诱发G6PD缺陷(即蚕豆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核黄疸,而全面禁止买卖、持有医用黄连。
这对中药走向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黄连是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中早有记载,历代方书中多有应用。黄连是否真的有毒?此问题国际上一直争论不休。
上世纪90年代,该研究室的高晓山和杨守业两位研究员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文献、临床、实验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相关研究。历时数年,他们以客观、严谨的数据和论点提出正常应用黄连产生毒性的依据不足,建议对黄连有毒与否作深入研究。
2003年,林娜提出“真正诱发新生儿黄疸的可能是与应用黄连有关的感染因素”的假说和“黄连只在特定的某一种或几种G6PD基因突变型的遗传背景下诱发新生儿黄疸”的设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运用细胞分子生物学、电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手段评估了黄连和小檗碱的氧化属性,探索了黄连和小檗碱对G6PD缺陷红细胞抗氧化保护系统和膜结构、膜功能的影响。
同时,通过在我国G6PD缺陷遗传病高发区进行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黄连和小檗碱的应用、G6PD基因突变型、感染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之间的关系,为黄连和含小檗碱药物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揭示“十八反”科学内涵
中药配伍禁忌是临床中总结出来的,长期以来,十八反配伍可产生或增强毒性之说历代相沿;但古人对十八反还存在另外一种认识,即相反药物同用功效可能被抵消。中药配伍禁忌是否具有科学性,这给研究室提供了新的课题。
上世纪80年代,以高晓山为领导的课题组证明了十八反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并提出中药十八反理论的新涵义——妨害治疗。
为了进一步明确十八反“妨害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药理机制,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林娜与国内其他兄弟单位合作,共同申请了2011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并获资助,在未来5年里将较系统、深入地开展基于妨害治疗的中药十八反配伍基础研究,从新的角度揭示“十八反”的科学内涵。
不但如此,她还对“引经”药兴趣十足。
从引经理论的中医认识到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都提示,引经既有中医的理论基础,也具有现代科学依据。在这些理念指导下,林娜开展了相关的创新性探索,将现代医学中干细胞归巢的科学发现引入到传统引经理论的基础研究中,由观察不同引经药对干胞细定向的影响,踏上了新的科研征途。
如今,林娜已经完成了14个国家级课题,6个部局级课题。相关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她开展了多项源于临床的基础研究工作,部分研究成果已用于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