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报2月10日“视点”版有“‘柜台方’为何问津者寥寥”一文,分析了“柜台方”自去年8月份起重新在沪上药店开售近半年来遇冷的原因。笔者对此颇为认同,并就“柜台方”遇冷的原因再次深入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有媒体报道,上海中药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分析说,“柜台方”遇冷的最大原因是由于这些方子未进入医保。但笔者觉得未必尽然。冬令的膏方热刚过,一服膏方少则五六百,多则上千,都未进医保,但吃膏方进补的人趋之若鹜,与“柜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是否进入医保并不是“柜台方”遇冷的主要原因。
“柜台方”真的方便吗
据了解,目前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负责“柜台方”的销售。首先进行病症、病史的问询,然后进行疾病的评估,再对症选择“柜台方”,最后现场调配好药方,每次销售不得超过三剂。面对这样的规定和流程,笔者疑问多多。
疑问一:中医药讲究辨证论治,即使是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也有风寒、风热之分。那么,仅仅70个药方能否覆盖内、外、妇、幼等科常见病种及其各种证型?
疑问二:“柜台方”本意是要为患者打开配制中药的方便之门,然而从报道来看,仍然需要执业药师辨证后配方。那与其如此,倒不如挂个药店坐堂老中医的号,仔仔细细号脉、看舌,对证下药,此时用药必定更加精准,效果亦更显著。因为执业药师毕竟是药师,与医师专业上有分工的不同,对于患者病情的拿捏,用药剂量的把握等等,还是中医师更令人放心。
“柜台方”优势不明显
“柜台方”这个理念很好,出发点亦很好,关键在于如何发展成真正便民利民的好措施、好方法。“柜台方”是中医药的瑰宝,如今恢复这种传统是走出了传承的第一步。但在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例如与中成药相比,“柜台方”的优势何在?就拿普通的感冒举例,风寒感冒可以用荆防冲剂、小青龙合剂,风热感冒可以用银翘解毒颗粒、板蓝根冲剂等,此类中成药也是由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在中药剂型上做了改进,节省了中药汤剂的煎煮时间。即使是普通中药汤剂,目前也有代煎、中药粉剂冲服等方法方便顾客,而“柜台方”的优势并不明显。
“柜台方”要在实用便捷上改进
那么,如何进一步改进“柜台方”,让其真正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呢?
笔者认为,一是如业内人士所分析的那样,将“柜台方”纳入医保范畴,并不断扩大“柜台方”的品种。在扩大“柜台方”品种的时候,可以增加选择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海地区,可以从全国各地搜集确有疗效的单方验方,再通过权威的专家认证,确定入选的方剂。
二是解决用药安全问题。在“柜台方”投入市场之前,最好能通过临床试验检验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在投入市场之后,附以详细的用药说明,注明不良反应与使用禁忌。
三是“柜台方”如何在简便性上赶超中成药。一种方法是确定“柜台方”的发展方向,比如选择开水冲泡的方法就能服用的中药饮片,即药茶。如治疗感冒的桑叶、菊花、金银花、薄荷等中药,均含有挥发油成分,故开水冲泡服用也不输于煎煮服用。另一种方法可以发展中药饮片外治方法。如今在养生保健方法中,中药外治如熏洗、外敷等方法广受百姓欢迎,中药行业协会可以搜集此类中药外治的单方验方,向患者推广多种治疗方法。
不管如何,“柜台方”给中医药界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是一种便民利民的尝试。路漫漫其修远兮,道路虽曲折,前途却是光明的。(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