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理论研究创新有成绩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1-27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是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局重点研究室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针灸理论研究属于基础性研究,它是一个没有范式可循、需要自我探索的领域,也是针灸临床、实验研究得以长足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十一五”时期,该研究室在理论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其具体研究进展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创新针灸理论的研究方法

该所近几年的研究重点从针灸文献、学术史研究转移到对针灸理论的解析与科学表达上来。援引人文、历史、考古、诠释学等多学科方法,将史学、文献与理论研究方法结合,把握理论研究最终为临床与实验研究服务的宗旨,对针灸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

在针灸腧穴定位研究的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采用了人体实际测量的方法研究针灸骨度,并将表面解剖学、影像学、人体测量学引入腧穴定位的研究,首次提出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的概念,修订并制定了腧穴定位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使腧穴定位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确重建针灸诊疗体系的研究思路。通过挖掘古今有关针灸诊疗规范的认识和方法,总结针灸临床的辨证思路、选穴规律、刺灸方法等,逐步制定规范的针灸诊疗体系以及中国临床针灸发展战略。

解读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

对针灸理论基本概念术语的形成、本义、经典注释及依据、历代应用与演变、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考证研究。首次提出了经脉理论存在向心和循环两种模式,并对针灸概念术语与理论内容进行了现代表达,为针灸理论的理解和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针灸甲乙经》为主要对象,阐明了针灸理论结构特点,认为《针灸甲乙经》所确定的编排顺序、结构形式完成了针灸理论的系统化。加强了对针灸理论演变的影响因素考察,尤其是西方思想及西医知识对针灸理论认识、理论内容与形式等产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为当今正确理解与传承针灸理论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全面整合针灸古典文献与资源

系统收集、整理了清代以前针灸医籍和部分文化典籍,对300余部相关典籍进行了扫描与录入,建立了古代针灸理论语料库、先秦两汉非医文献针灸理论相关资料库、中医药学科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针灸主体数据库等数据库。对63种主要针灸古籍进行了点校,编撰成的《针灸古典聚珍》丛书即将出版。

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实现了针灸大量文博信息的收集、整合、科学管理和保护,建成了首个针灸数字博物馆、历代针灸多媒体展示等信息中心,推进了针灸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进程。出版了《黄龙祥看针灸》、《针灸图说》、《针灸史话》(汉英对照)等多部高水平的针灸科普著作,促进了针灸知识的普及与认同,促进其跨学科理解与传播。(李素云 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