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传承仲景学术 改革办学模式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2-23

本报记者 冯磊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为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适应市场需求,河南中医学院立足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实施仲景实验班工程,开办以继承仲景学术思想为主的中医传承型人才的实验班,以中医核心课程为主线,突出传统、突出经典,加强临床实践,强化经典背诵,探索一条弘扬仲景之光的办学之路。

厚基础 重经典 突出仲景特色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名人辈出,在中医行业内以张仲景最为著名,历代医家对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推崇备至,至今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临床基础课程之一。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

河南中医学院的领导们对如何继承、发扬医圣的岐黄之术,一直放在心上。比起北京、上海的中医药大学,河南没有优势,但作为仲景学说的发源地,其他地方不可复制。

“我们要转变思想,依托地方资源优势,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培育办学特色,”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大伟介绍,“厚基础,重经典,突出仲景特色,而重点是要突出仲景文化、仲景方药。”

2010年初,河南中医学院院长郑玉玲带领有关人员与河南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的领导多次商讨,结合名老中医、资深教授及专家的意见,仲景实验班的思路形成。

“我们要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具有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能力、具有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的人才。”郑玉玲确定了培养目的。

自此,整个学院迅速行动,确定学生来源,为该班选聘师资,设置课程,建立该班管理和评价体系。

经过对自愿报名的2009级医学专业学生选拔,最终确定40名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学校在校内、外选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高的知名资深教师为该班授课;在校内、外选聘中医临床水平高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早、多、反复临床实践。学生2~3人一组,跟从一名导师,3个月轮换一次,目的是拓宽专业知识面,而不局限于一家一师之言。

如何提高学生的中医意识、传统文化意识?学院通过增加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中医经典、传统文化、传统技能课程,减少西医课程,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的时间。中医经典课程770个学时,传统文化课程342个学时,传统技能课程572个学时,而相对应的其他中医专业班分别为342、162、326个学时。同时,学院还组织省内外名中医为仲景班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的中医讲座,从组班开始,计划每学期举行5~8次。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与中医相结合,将仲景实验班的体育课改为太极拳、太极剑和八段锦。

“这会让学生受用终生。”张大伟说,“我们举全院之力,想尽一切办法,要培养出为继承和发扬中医精髓而奋斗一生的中医传承人才,培养仲景学术思想的传人。经过仲景班的培养学习和若干年临床实践后,其中会有人有望能成为中医名家大师。”

解除思想顾虑 学生愿学 老师愿教

贾宋曼是河南中医学院仲景实验班的一名学生,入班之初,她还很犹豫,如今,她成为该班的学习委员,还购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书籍。

当时,经过对第一学年学习成绩的分析和综合考核,贾宋曼顺利入选。可是在兴奋中还没几天,她就找到老师,提出要退出实验班。

“学习气氛太紧张,感觉压力大。”问及退出原因,她说,“原来的班级感觉很活跃,现在这个班的同学都已开始自学《内经》、《伤寒论》,压力很大。”

虽然学校做了充分准备,可仍有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担心自己的前途。“开班之初,我们重点消除学生的顾虑,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班主任洪素兰介绍。为此,他们请省内知名中医、西医专家,给学生讲临床中的体会,解除思想上的顾虑。

这些大二的中医学生,有的已经通读了“四大经典”。他们成立了“内经小组”、“周易小组”。学生愿学,老师愿教。该班成立之初,学院前副院长、年近70岁的冯明清教授主动表示愿意当该班的班主任。十多年前,时任副院长的他感受到中医人才的匮乏,提出举办中医传承班的想法,最终没有办成。“这是一个梦想,我想看着他成为现实。”虽然由于年龄的原因没有当班主任,但他仍为该班的教学出谋划策。

校企联手 设立专项奖学金扶持发展

学生愿学、老师愿教,社会的支持也不可少。为了支持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的顺利开办,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拿出80万元,设立奖学金,资助该班大学生。前不久,还在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举行赠书仪式,赠送该班每位大学生一套精装《中华医圣》图书。

“开办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是实施特色立校工程的一项具体措施。目的是弘扬光大仲景医药文化,培养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者。”作为主打仲景文化牌的企业,我们应当支持,孙耀志说。

虽然针对今后学生的出路还有不同的声音,但郑玉玲的信心却坚定不移,“地方中医药院校应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结合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优势,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构建地方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精英型教育模式培养中医传承人才,以应用型教育模式培养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以大众型教育模式培养医学相关人才,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今,她的三种教育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