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亟待建设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2-10

张金钟 天津中医药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都需要证明和探索。

人文社会科学要重视实验室建设,直接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显著的反思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要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反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追求人文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建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应当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原则,密切联系实际原则,真实、具体、感人原则,纳入教育体系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需不需要“实验室”?能不能建立“实验室”?这似乎是一个有悖常识的问题。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解,实验室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有别于自然科学,是不需要实验室的。笔者认为,这种简单公式化的判断并不正确。人文社会科学也应当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也应当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而且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理念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也要建设实验室

“实验室”是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科学里,实验室作为科学实验的场所,其职能有二:

一是教学职能,即以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证明已知的概念、原理,使学生形成对理论的认识乃至深刻的理解。二是研究职能,即在已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下,设计特殊的条件,探索未知,做出科学发现、发明。按照职能的划分,前者谓之验证性实验,后者谓之探索性实验。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建立实验室,道理很简单,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同样是需要证明和探索的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实验室,首先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有的一般性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存在区别的,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两大类科学之间在存在差异的同时,还存在着联系和同一性。

同一性就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都需要证明和探索。实践既是检验自然科学真理性的标准,也是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真理性的标准。在实践中验证和传播理论、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理论,是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与理论关系之于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作用的一般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同样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这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同样需要实验室的逻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的职能就是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原理、理论做出证明和探索。

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实验室,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传承和研究的特殊性。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区别而言,在实践中证明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难度要大得多。在认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规律的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物;而对人文社会科学规律的认识,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充满了人的活动,对人文社会科学规律的认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活动的认识,是人认识人自身的活动。

探索物质对象的复杂性固然不易,探索以人的活动为内容的社会的复杂性愈加困难。在社会实践探索和自然科学实践探索中,都会出现失败,而社会实践中失败导致的后果,往往是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要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这是自然科学实践无法比拟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社会变革的起始阶段,在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实践探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文化继承教育的规律说明,没有记录过去的生动、具体的事实,人们就无法了解和理解历史,就无法感悟存在于历史之中的弥足珍贵的人类精神;没有脚踏实地的实践,就不能在继承中创造,实现人类精神在特定时代的新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要重视实验室建设,直接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显著的反思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是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和与时俱进,其目的,一是要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坚信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使受教育者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事。

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包括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统一编写教材,课堂教学评估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比如,部分年轻人与老一辈之间存在的“代沟”、“断层”,一些年轻人识字、有知识,但缺少文化、思想政治上存在模糊认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究其原因,教材上和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论证明和对实践的描述,而实际证明和实践探索却不充分、甚至缺乏。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证明和实践探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来说,要让受教育者接受并坚信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思想政治路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有强有力的实际证明和实践探索。用生动、具体、感人的事实证明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教育者在亲身接触、感受和实践中理解正确思想政治路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来说,应当重视学生的自觉实践,绝不能仅限于对记忆、背诵的考试。只有社会实践,即学生能否按正确思想政治路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做,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落实和强化文化传承教育中的实践证明和实践探索,一定要有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就是落实和强化实践证明和实践探索的有效载体。

实践创新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验室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验室”相对自然科学实验室是带引号的,此实验室非彼实验室也。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验室”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目的都是证明和探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实验室建设的实质是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鉴于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是从无到有,是“零起点”,其“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扎扎实实地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实效的关键。

如果说,提出“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概念属于理论上的创新的话,那么,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则属于实践上的创新。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要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反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追求人文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这是我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的体会。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建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应当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科学理论指导原则。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属于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实践部分,但绝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验室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建设,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实验室的功能,达到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当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直接面对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和立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验室就是为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证明医学人文精神之伟大而创建的。所以,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首要的基本原则。

密切联系实际原则。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载体,是指导学生将科学理论与思想实际、专业实际、社会热点问题实际结合在一起的场所,其前提必须是密切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专业实际、社会热点问题。

就我校的情况而言,特别要联系医学实际、必须要联系中医药学的实际。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既具有用事实证明科学理论的功能,又具有启发人们思考、分析问题的功能。所以,密切联系实际既包括用实际证明理论,更包括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接受教育、再到自我教育,最终实现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个不断提高、跃升的过程。

真实、具体、感人原则。实践教学与单纯的知识、理论传授的本质区别在于,实践教学具有具体、直观的特性。这个特性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上,就是要坚持真实、具体、感人的原则。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要通过真实、具体、感人的事实材料证明人文精神。

在自然科学领域,重复和模拟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是司空见惯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不同,人文社科领域有时很难重复和模拟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正所谓“历史无法重复”,但“历史无法重复”并不是绝对的。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就是要创造真实、具体、感人的情境,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再现前辈们认识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让人们感受到贯穿于历史和现实中的真善美、科学理论和医学人文精神。

纳入教育体系原则。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入教学体系,写入教材,教学进度的安排要恰当。人文素质教育实验课也要集体备课、撰写教案、观摩教学。对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的考核要纳入综合评定体系。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的尝试

近年来,我校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上做了一些探索,先后建成了生命意义展室、遗体捐献者纪念园、法治教育基地、医学伦理学实践基地等。

生命意义展室的内容是,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的,著名内分泌学家、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朱宪彝和日语专家、学校外语教研室副教授钱亚勇等人留下的遗嘱和事迹。遗体捐献者纪念园内耸立着镌刻遗体捐献者姓名、事迹的“奉献碑”,该基地建在天津市蓟县生命纪念公园内。法治教育基地建在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医学伦理学实践基地建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天津市鹤童老年护理院内。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了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载体的作用,强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提高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人文素质的基础打牢了,学生确定的人生目标就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性就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就大、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就正确。笔者认为,这是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所必须的。

链接

张金钟,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法学组)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医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工作和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