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梅
在中国传统文化渐趋弱化之时,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却与日俱增,这使得很多人对中医产生了信任危机。因此,中医要发扬光大,首先面临的是自身文化的建设。记者就如何理解中医药发展欠佳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走访了研究中国杏林文化的资深学者冯模健。他提出中医药文化的失落是造成中医药发展困境的原因,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化失落导致中医价值认同缺失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医药再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即使在这种趋势下,关于中医药是否科学的争论仍不绝于耳。当然,这都是单纯以现代医学的理论与标准来要求和解释中医药的结果。这种以“现代科学”的实验数据来衡量和体现中医价值标准的做法,说到底仍然是源于对中医药文化的肤浅认识,其结果必然加剧民众对中医价值认同的缺失。
冯模健说,诊断技术是医学科学化的重要体现。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是探究生命奥秘、打开生命科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对人体生命活动巨系统的认识和探索是极其复杂甚至是无止境的,即使是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检测设备所获得的检验数据也仅仅是相对的真实。正如老子所说“道常无名”、“大象无形”,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相对的“名”不是绝对的“常”,有形的“象”,终究还是要被无形的“象”所代替。今天的“有名”可能就是明天的谬误,今天的“大象”也可能化为明天的“无形”。
18世纪所创立的西方现代医学,主要是围绕着构成生命的物质来研究,从而发现了人体系统、器官,进而发现了组织、细胞,认为细胞是构成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然而,细胞不是“常名”;19世纪30年代又发现了蛋白质等,亦不是“常名”;19世纪末,科学家发现了细菌与抗体的关系,可是,细菌并不是致病的唯一因素,“抗体”也不是人体抵御疾病发生的唯一武器,换句话说,也是“非常名”。
这之后的年代中,不断有新的“常名”发现,如细胞核、多肽、氨基酸、生物酶、染色体、基因、碱基乃至分子、原子、量子等等,数不胜数,无穷无尽。所有“常名”和“大象”犹如一个个存在于无底的“黑洞”中的岩石,人们只能一步一步去识别它,不断地用“有名”的钥匙去开启一个个“无名”的生命奥秘,去发现、识别和掌握它的变化规律。
冯模健认为,倘若一味地以已知的生化指标体系,通过体液微观筛查技术、功能影像技术、超声波、核磁共振等手段对人体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超巨系统做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营养运动、变异状态、发展趋向与内容等方面的检测,以数字量化方式去获取人体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并做出分析结论,这是目前生命科学不可能达到、甚至是一项永远都难以竣工的工程。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中医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分化的产物。它运用取类比象的描述方法并经医学临床实践检验,完全印证其是具有真理价值的一个系统,并通过特有的“医理”表述出来。
中医学的医理,就是以揭示人生命活动的普遍规律为出发点,以促进人体生命机体的和谐运化并与自然之气相适应,以求达到阴阳平衡、身心健康为目的。运用到医学临床上,也就是对引起疾病发生的因果规律和关系的客观认识。这是与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病理学相区别的科学体系。其特色与价值也只有在保持中医药哲学原理思维下,才能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失去了中医文化的根基,中医药的发展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失落导致中医个性的丧失
当下,很多地方存在用“西医同化中医”来代替“中西医结合”的现象。如此,丢掉的是中医的文化个性和特定优势。中医姓“中”不姓“西”。如果单纯运用西医还原论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用中医的处方和成药来治疗,这种简单糅合的“中不中、西不西”的治疗手段,不但使中医的“八纲辨证”和“三因制宜”原则丢得所剩无几,而且在疗效上也将大打折扣。这是因为中医讲的是医理,而西医讲的是病理。中医的医理是研究生命的学问,西医的病理是研究病的学问,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所在。
冯模健还强调,中医病因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个性是人文关怀和辨证功能的延伸。现代医学将预防、治疗和康复分离,将病变、传变严格分科,专科诊疗,对病不对人。
而在中医学里,除了患者的临床主要表征外,还要广泛考虑与患者有关的诸多客观因素,如气候因素、营养因素、生存环境、职业因素、疾病的传变因素等等,不但从诸多方面找出疾病的根源,同时还要了解病变机理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和化解危害因素的方法。
中医学不是单纯地、孤立地研究病症性质,而是重视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关联的状态,从而对致病因素采取对因干预措施,这些对于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人文关怀与防治紧密结合的病因学,正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
文化失落导致医德的沦丧
中医杏林文化的开创者董奉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一个医家的使命。“归贞信以轻金”的典故讲的就是医德比金子更珍贵;“虎口取骾”的故事更是给人们展现了苍生大医的风范;“杏林春暖”的典故所倡导的是亲人般的医患关系。几千年来,中医文化道德观形成了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与职业操守。
然而,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由于文化的失落,导致道德沦丧,严重阻碍着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时下中医的诊疗水平大打折扣,中药材的品质也大打折扣,中医传统的诊疗程序与手段从“简化和价格提升”两个层面向西医“靠拢”,难怪有人用“患者信医缺人才,医生信药不道地”描述中医面对的问题。公众对现在的医德水准颇有微词,人们怀念名老中医的音容笑貌,盼望“杏林春暖”情景的再现。冯模健说,这哪里是不信中医,分明是对中医“医德”失落的无奈!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民族的复兴、中医药的振兴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以保持自我在与现代文明的“沟通”中克服无知所造成的困境。他认为,寻根溯源是唤醒文化记忆、树立文化自信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