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要遵循自身规律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9-06

李明亮 河南省南阳市

中医是整体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形气神统一;同时中医是中和医学,治疗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它的理论不强调对抗,而注重因势利导,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而现代医学是微观医学、对抗医学、治疗医学,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中医人才培养必须遵循自己的规律。

历史的经验说明,中医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

一是实践性。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理论,必须到临床上去验证才能获得更深的体会。中医传统教育就是昼临诊,夜读书。如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反复实践、揣摩、体悟才能获得。

二是自悟性。中医没有西医的通透性、还原性和直观性,特别在技术应用上并不通过技术中介来实现,必须靠医者用心体悟,靠厚积薄发、触类旁通。培养中医人才的长期性和自悟性特点,决定了大规模的“流水线式”教育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医人才培养,中医人才培养更需要一对一的师带徒和长期自学。

正是通过与老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弟子才可以少走弯路,缩短成才周期。尽管从师承教育到学校教育,从私学到官学,是中医教育的一大变革和进步,但在中医的发展史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这种师徒教育造就了历代名医,并代代相传,形成学派。如雷公师从黄帝,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

三是草根性。“土生土长”是中医的一种特色,历史上许多名医都是从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如有史籍记载,扁鹊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在邯郸做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又去当五官科医生,到秦国又成为儿科医生。为了满足老百姓“贵妇人”、“爱老人”、“爱小儿”的需求,从事不同科的工作,这不正是服务于民、成长于民吗?

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医人才培养不能完全走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路子,必须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这是中医人才培养的突破口。要知道,中医人才培养可以创新,但不能邯郸学步,大规模的集体学习虽然能培养医务人员,却不易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

笔者建议,应重视自考成教带徒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其有益的促进和补充作用。首先,它有利于促进中医发展,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发挥“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中医若想生存,必须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其次,有利于解决对中医的信任危机。现在很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和老百姓一样,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认识和信心都不足。只有在中医临床的事实面前才能树立并坚定他们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心。三是有利于推进中医教育改革,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育。将传统师承教育的方法有机地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