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敬科 王倩 尕藏卓玛
42年来,他身背药箱,克服重重困难,步行走遍了玛曲草原牧民的帐房,为成千上万的藏族同胞行医送药,他用毕生精力书写着自己对藏族人民的一腔热情……
从大上海到大草原
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当时正是寒冬,他一进甘南便感冒了,一病20余天,这个年轻人领教了高原感冒的凶险。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800米。当他得知玛曲县是甘南州最艰苦的地方,很少有人愿意去,便向组织要求去玛曲并表决心:死也不后悔。
扎根草原为藏胞治病
1969年腊月的一天,王万青孤身一人,扛着简单行李和一木箱书籍,坐了两天的汽车进了玛曲。他在离县城百余里的阿万仓乡卫生院一待就是20年。这个汉族小伙子不怕脏和苦,艰难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与藏族人民打成一片。
他第一次骑马出诊摔伤造成右肘脱臼,疼得在草地上打滚。他指导同行的牧民对自己进行上臂复位,吊着伤臂坚持前行,完成出诊任务。他视此为“下马威”考验。
1974年春天的一个黎明,他骑马赶赴一个放牧点,抢救一名急性喉阻塞、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果断施行颈部环甲膜穿刺,使病人转危为安。
他骑马走遍草原,多次在牧民帐篷中抢救生命。他曾经爬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中彻夜输液、人工呼吸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
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全乡布鲁菌病普查任务,几个月骑马走遍全乡,后来,卫生院有了摩托车、拖拉机,他自学驾驶和修理技术,为成功抢救危重患者赢得了时间。
1984年秋,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主刀成功抢救了一名腹部外伤、肠坏死、休克的10岁藏族儿童,切除84厘米肠管,如今这名孩子已成壮汉,常带妻儿来县城探望王万青。
在王万青任阿万仓卫生院院长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藏牧民有了健康档案。
王万青的妻子是本地藏族牧民,他们相识于当年赤脚医生培训期间,妻子后来成为护士,如今虽然他们都已退休,但为救死扶伤和民族团结事业发挥余热是他们始终不渝的共同理想。
刻苦钻研提高医术
王万青在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任外科主任,他主刀或主持参与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有些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空白:如对一名牛抵颅骨骨折、颅内血肿合并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患儿的成功手术;对一位患颈部先天性复杂甲状舌骨囊肿的老喇嘛的成功手术;对一位患复杂肠炭疽并腹水和尿潴留的藏族少年的成功手术。
王万青在临床上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经他手救治成功的病人不计其数。王万青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医学百科全书》,已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还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及国外医界关注。
把一生献给草原
面对三份殊荣:国务院、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证书、2007年上海医科大学“上医优秀学子”、2009年“复旦大学校长奖-杰出校友奖”证书的时候,王万青说:“我的感激之情难于言表,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和温暖。”
如今年近七旬的王万青仍坚持到玛曲县医院指导外科手术。他深情地说:“我感谢玛曲草原人民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我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得以继续我这个上海人的草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