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材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大讨论活动中,对中药专业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性课程改革,在专业水平和特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企业需求入手,确定培养目标和方向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充分吸收医药企业、医院药剂科的人员参加。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再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基本能力与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目前,该专业涵盖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7种职业34个工种,学生在这34个工种内可以比较自如地转换,提高了就业适应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构建课程体系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把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我们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吸收青岛农业大学及中药材生产企业的专家参与中药栽培技术方向课程设计,效果甚佳。
具体步骤如下: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市场调研情况和《中药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对34个工种的技能要求,先确定本专业的能力领域(社会生存通用能力、中药行业通用能力、专门化能力),每个领域再分解为若干项具体能力,最后列出各项能力对应的课程。各门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要写入教学大纲,达标情况将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能力达标与否是判断教学成败的关键。将所列课程按性质相近程度进行归类,部分课程根据需要进行综合处理,确定各课程地位(必修、选修)及其相互关系。征求相关学校意见,并经专家反复论证,最后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制订时,要求每个专业在每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从而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
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即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校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立了“1234”(一目标、二体系、三结合、四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目标”是指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二体系”是指适当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继承性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相结合;“四条件”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条件,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条件,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条件。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培养专科层次中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中药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中药栽培、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二级单元模块(专门化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我们通过教学实训、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保证各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我们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教学见习与顶岗实习三部分。其理论课时(1766学时)与实践课时之比约为1∶1。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以便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药房、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由于企业全方位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使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更为优化,真正达到了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的效果。
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基本技能考核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