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适宜技术落地城乡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8-06

本报记者 冯磊

孩子吃多了,伤食腹泻怎么办?高高悬挂的吊瓶和苦涩的中药常常让父母望而生畏。“针对伤食腹泻,只需要推拿就可以治愈”,河北省中医院的焦平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2008年,“伤食性婴幼儿腹泻的推拿技术”入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中医临床基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作为该项目的持有人,焦平的技术几年内传遍全国,上至各大综合性医院,下到乡村的卫生室。

近年来,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得广大群众欢迎和信赖。良好的疗效加上通畅的传播渠道,给中医适宜技术插上了翅膀,这也使焦平的弟子遍天下,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病痛。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0年设立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专项。该项目实施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中医药行业普遍开始重视诊疗技术的挖掘和独特疗法的整理,部分省还设立了省级诊疗技术整理和研究专项,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也积极开展诊疗技术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规范和推广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到目前为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公告了120项中医基层临床适宜技术。

选项:定位明确 强调适宜

不论名气大小,不讲水平高低,只有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推广

没有良好的组织,推广工作会举步维艰,针对中医临床基层适宜技术推广,选择项目与组织协调同等重要。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十分重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特别是面向农村和基层适宜技术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并设立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专项,旨在通过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科学、规范的研究,鉴定筛选出一批临床安全、有效、规范的诊疗技术。

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专项实施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不仅因筛选出的适宜技术费用低廉、治疗方式灵活、安全有效,深受基层中医和广大农村、社区居民的欢迎,还推动了中医药行业普遍重视诊疗技术的挖掘和独特疗法的整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进一步将技术进行归纳、分类,向农村、社区及有一定条件的基层中医药人员推广。推广7年来,这些技术已推广覆盖到全国所有省区市,共约1万余名医生接受了师资培训并再向基层推广,深受广大城乡基层民众的欢迎,形成人民群众得实惠,基层中医学有技术,中医院有效益的多赢局面。

因为“简、便、验、廉”,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主任医师的“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成了“香饽饽”。

“中医临床基层适宜技术,我们在推广之前就有明确的定位,要找出中医的优势,注重临床疗效,同时也要面对基层,强调适宜,只有‘验、廉’才能受老百姓的欢迎;只有‘简、便’才能真正在基层推广。”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副主任杨德昌说。

传播:从省到县 遍地开花

省级师资培训县级师资,他们是传播者,也是受益者

27岁的朱修琳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老师,而且会和大自己几旬的医生谈论深奥的理论知识。去年,他只是河北省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内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医生,运用推拿手法给病人治病。

今年,他参加了河北省组织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培训班,成为河北省适宜技术推广的县级师资,从此,这位刚工作3年的小伙子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今,他大多数的周末都要跟随医院的适宜技术推广宣传车去往乡镇,传播他学到的技术,交流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过程中的体会。

在一次治疗颈椎病的培训中,一位村卫生室年近60岁的老医生不同意他讲授的观点,两人激烈地讨论了该病到底是“阳升阴降”还是“阴升阳降”的问题,最后,老医生终于承认,“说得也有道理”。从此,基层的医生给予他一个评价,“别看年轻,懂得还挺多哩!”

在河北省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一张张在基层培训的照片成为该院的“宝贝儿”。

“这蕴含着整个医院的心血”,院长胡庆山说,“在收到《河北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方案》后,该院迅速组织8名医生参加了省级的师资培训,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

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县级推广单位,河北省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优势作用,使该院在全县中医药工作中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

回顾朱修琳的学习经历还有一段故事要讲。2009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0年)》的通知,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中医药推广工作。

2010年,河北省制订该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计划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逐步建立起全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平台和有效机制。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袁军曾经参加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到河北省,成为推广适宜技术的师资。

她说自己“是适宜技术的学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回到河北省后,成为河北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骨干。

在她那里,记者看到整整一本的培训医生签名,包括通讯方式、医疗机构等,朱修琳的名字就在其中。

这让袁军感到很自豪,各县市基层的医生如今正在学习她的经验,给群众解除病痛。

在河北省的推广实施方案中,记者看到,推广项目包含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中心负责推广的项目,还包含省级的推广项目,袁军的“背部腧穴拔罐治疗小儿咳嗽”就在其中。而她自己也被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及当地媒体多次报道。

在河北省,像袁军一样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培训的还有20人,之后,他们为每个县、市、区分别培养8名像朱修琳那样的县级师资,然后再由他们去培养乡镇、村一级的医生。

而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要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一人参加培训,这种模式使适宜技术推广顺利地进行,学员呈几何级数增加。

“我们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切实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结束后,各项目县的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达到100%。”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医政科科长孙庆臣说。

推行:吸引患者 效益良好

医院以适宜技术推广为契机,培训乡镇医生,建立了关系,扩大了影响

河北省灵寿县地处太行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该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中医特色专科随处可见。

“我们经济基础差,正因为此,更能显现中医适宜技术的重要。”院长胡庆山说。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该院选取了“不寐、胃脘痛、颈椎病”等10项疾病重点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适宜技术推广与重点专科建设的过程中,该院互相促进,相互配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8年,该院成立了灵寿县中医肿瘤专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培养了中医肿瘤专科人才7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北京市中医院的专家多次上门查房、培训,手把手地帮组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了治疗水平。

2009年至今,该院中医肿瘤专科共收治患者825人次,每位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是3500元,而省级医院该专科的平均住院费用为8000元,加上家属陪护所节省的费用,仅此一项,减轻患者负担约579万元,节约了新农合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仅如此,该院通过推广适宜技术项目,和乡镇医院、村卫生室保持了很好的联系,转诊而来的患者明显增加。

“有些基层的医生遇到疑难病人,就会打电话咨询我如何治疗”,朱修琳说。每次去乡镇推广适宜技术,他都选取培训的医生现场示范,常让那些有颈椎病的医生为中医疗法折服。

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县级推广单位,河北省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以此为契机,为整体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发挥了龙头和示范作用。

“中医诊疗技术在临床上都是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的中医疗法,受到广大医院和患者的欢迎。因而扩大了医疗服务的市场,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认同,增强了中医诊疗技术的影响力。”杨德昌说。

比如,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中医院具体实施了示范单位和专科建设,在当地政府及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当地的多发病,常见病,医院引进了“平衡针灸”等技术,设立了疼痛诊疗中心,填补了当地及医院的空白。门诊量大大增加,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院的中风专科原属于省级重点中医专科,通过开展中风治疗的培训班、学习班,为中风专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专科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成果推广处处长范劲松介绍,近年来,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中心联合有关部门,主办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展览会、推广推介会、培训班等。

中心先后与广东、河北、辽宁等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及项目持有单位、项目推广单位等联合组织中医药技术推广培训班80多期。同时,中心还与农工民主党中央合作组织专家在贵州、河南、河北等地区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诊疗技术培训;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股骨头坏死的医疗救助活动等。该活动计划在全国建立100个股骨头坏死援救中心,目前已有30余家单位参与此项工作。该方式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得到了广泛应用。

提升:广泛筛选 精益求精

建立推广示范基地,采用多种宣传模式,大力推进适宜技术

自2007年起,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还承担了“50项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的示范研究”的科研项目。

“我们按照筛选标准和原则筛选了53项技术,每项技术在3个以上医疗机构选择不少于100例患者进行临床验证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考察技术操作内容和步骤的规范和是否易于掌握,进一步完善技术操作规程,最终确定近50项技术的《技术操作规范文本》及教学课件。”作为项目负责人,杨德昌为此项目费尽了心思。

“确定50项左右可供推广应用的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

“制作约50项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成诊疗技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和优化分析报告”;

“建立6个诊疗技术整理和研究示范单位”;

“培养100~200名具有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研究能力的骨干队伍”;

……

提及该项目的目标,杨德昌如数家珍,“我们就是要通过规范研究,形成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具有可控性和普适性,能降低单病种的防治费用、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的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同时建立完善合理的推广机制,形成可行的推广方案。”

据了解,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由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牵头,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并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安门医院6家项目协作单位协助开展组织管理指导、临床方案优化和研究质量控制等工作。

由于项目突出“科研与推广应用一体化”,在临床观察研究的同时,技术得到了推广,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万病人受益。据了解,目前已有52个课题完成临床观察,正在进行技术操作规范文本的完善、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统一顶层设计和管理、专家委员会和数据管理中心重点环节监控、技术持有者及其所在单位主体组织临床验证和推广的研究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遴选、评价和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整理和规范了一批临床诊疗技术,培养了一批中医临床科研型人才,建立了一批推广示范基地,初步探索了适宜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的机制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