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臻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质难》一书乃民国时期沪上名医祝味菊与其弟子陈苏生的问答录。言辞激烈直白,说理明确深刻。祝师对中医学的热情与执着,实践和坚持,及对弟子的耐心教诲,都使笔者深深感叹和佩服,更不由地反思现代中医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可给我们一些思想和认识上的启迪。
不泥古人,不附新说
祝师深谙《内经》、《伤寒》等中医经典,对其中深奥的医理洞悉参透,不仅如此,他创立的伤寒五段八纲理论更是新颖独到,执简驭繁,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见解与认识。他大胆地否定了温病学派的很多观点,认为叶天士之《温热论》“非是探求病原之论,实乃应付病变之作也……非真有温邪入营、入卫、入气、入血也”,章次公在本书的序中称其“不作古人的应声虫,不作新医的留声机,不怕叛经离道,也不怕得罪故人,对于错误的观点和方法,不问前人今人,识与不识,都不客气地加以无情地批判。”教师如能坦诚布公自己所见、所想,能够忠诚于自己内心,才是让学生信服的基础。如果永远都只是重复前人所述,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教的意义,更失去了自我的风格。
比喻生动,雅俗共赏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以使枯燥、抽象的医理变得容易理解,而非平铺直叙,甚至照本宣科。如祝师在论述细菌的生长条件和发热机理时,常以敌我的关系作比喻,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外感病的病机特点实为我受敌害,而治疗的思路为强我以驱敌;论少阳伤寒,病证实质为阳气“抵抗障碍”,喻以“征马踟蹰,非不进也,马不前也,非马不前也,荆棘瓦砾,障于途也,去其障,则里气伸而表亦达也。”祝师也常使用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来解释六经病证中难以理解的病机,如以“夫热水濯足,始红而终白;冰水浣手,始寒而终热。”阐明了厥阴病阴极出阳及阴阳剥复之理。生活中有趣的实例,使晦涩深奥之医理可瞬间了然于心,易懂易记。
知识广博,涉猎广泛
祝师不仅学贯中西,且对军事、宗教等领域的知识均有涉及。他虽明确反对叶天士所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但却认真地分析了叶氏所处历史背景及环境为“医者好用人参,习重温补”并称赞“天士出类拔萃,力矫时弊,知感之不宜温补也,创温热之门。”“而东垣生于戎马仓惶之秋,民多伤于饥饱劳逸,故有补中益气之论;丹溪处于鱼盐之乡,地多卑湿,民病内热,故有清利滋阴之说。”正所谓习医之人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因为我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其实是集社会、人文、心理等学科于一体,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综合科学。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角色,更应具备深邃的文化底蕴与高尚、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吸引,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的前提,能更好地指导其学习,鼓舞其学习动力,高效地传播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对学生医德的培养。
探索真理,切忌应付
临床上我们看到太多重病的案例,无论中医西医,实为医生首先“放弃”。认为病情深重,或预后不良,这样的思想不仅会断送病人与病魔斗争甚至求生的希望,继而也阻碍了学科的发展,而这个弊端存在的魁首,正是为师者。如《伤寒质难》中所提到“医之所料,未尝不神……知其危殆而莫能救;又或汗之不愈则下之,下之不愈则清之,清之不愈再补之,杂投不效,皆以为天命,”很多老师甚至告诫学生所谓“死证不治”。何为“死证”?“医者以识病自命不凡,父以授子,师以授徒”从而导致“一盲引众盲”。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永远怀有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而非人云亦云,因为生命无比珍贵且不可重复。且祝师反对用药所谓“轻灵”、“平稳”认为如此即“不杀人亦不活人”之法,认为如此就会耽误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甚至死亡,更鄙视“用药维轻,雅擅词令”者,并以张禹之所以亡汉、李林甫所以亡唐作喻。
另外,书中多处体现出了祝师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如其认为邪分为“无机”与“有机”,而寒热变化的反应是机体的反应而非致病之源,使数千年隔靴搔痒式的寒温之争悬疑顿解。另外,也着眼于机体的反应从而创立伤寒五段论,这样就将中西医思想科学合理地融汇,继而可对指导临床诊疗工作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而非如现代课堂或临床教学中肤浅地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将中药与西药联用,或将中药因具有某些药理作用而当作西药使用。
首重责任,敢于担当
这是当代中医最为欠缺之处。祝师始终立足于中医,首先强调不能因为现代科学尚无力解答其所以然而对中医放弃不顾,还深刻地指出以往医界轻视中医的症结之所在:“历来医政当局,不是西医便是门外汉,对于中医的理论,无暇细考其意义或无法判定其是非,所以对于中医的处置常常举棋不定,无所适从。”以至中医长期处于“打不倒、站不稳”的状态中。可是,祝师却不以医政、医制为借口而逃避自己作为一名中医的责任:切实地运用中医中药治病救人,深刻细致地阐明医理,兴学从教,大力创办中医医院。
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提倡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只有丰富的经验才能使中医水平提高更快,也更有信心去承担责任。从学习的开始,就从内心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压力重大,才能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在现代课堂与临床教育中,不乏教师常以为学生着想为由,教学生如何避免责任。如此教育只能使中医学生永远不及西医学生,永远使中医成为医疗领域的配角,使中医的发展濒临落寞。
社会舆论及医疗体制虽不可忽视,但却不能将其作为推卸责任之借口。祝师曾说“背真徇俗,吾不为也。宁使少获,务求心安。”他敢于坚持己见甚至与名医,诸医及家属抗衡,当年上海名医徐小圃长子患伤寒重症,诸医束手,认为不治,祝师却一并承揽,并许诺“若服药而亡,吾不复言医。”并且用言传身教来告诉学生作为一名医生就应该“视病若仇,不记毁誉”。相信每位医生读及此段均感慨良多。
刻苦钻研,治学严谨
教师自身首先须具备刻苦钻研精神,治学严谨,绝不存疑和疏漏。中医教师更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在表达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时,应做到把理论、实践及体会相融合。正如祝师详述体温分为数种,有层次和机理的不同;而温法则有温卫、温壮、温运、温和、温潜、温行的差异等,不胜枚举。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务使讲述内容详尽有条理,而非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另外,作为教师,必须耐心劝学,应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如苏生一样“无征不信”。周知祝师擅用附子,苏生却疑“善御马者伤于马,善弄潮者死于潮,技艺越精,意气越豪,偶有不逞,招祸愈烈。”可见他并非一味受纳尊师的思想而敢于提出不同观点,问题至细至精,如此也可督促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正如徐相任在该书序中所写:“夫善学者必善问,善教者必善答”。无论作为学生或老师,作为中医的一份子,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笔者愿以祝师和苏生为榜样,与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