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溪四管齐下创建中医强市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7-19

本报记者 章关春 通讯员 黄文 沈丽群 王斌

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省慈溪市,采取做强龙头医院、夯实基础网络、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实施财政扶持中医药工作向“造血型”为主等四管齐下,促使该市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慈溪为浙东宁波地区首个创建国家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6月底,该市政府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其中在全省各县(市)率先推出政府购买中医药服务的新举措,为慈溪建成中医强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做强中医龙头医院

从2007年至2009年,慈溪市中医医院门诊人次增长85.3%;业务收入从3700万元增至8000余万元。今年以来,该院更是门庭若市,200张床位天天爆满。

慈溪市中医医院何以能从门庭冷落变为业务势头越来越旺?院长董静波告诉记者,政府加大投入,强化中医龙头医院建设是主要原因。3年来,慈溪市对该院的财政投入达2700余万元,改善就医环境,帮助归还基建债务等。

同时,医院打造特色技术服务品牌。如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肝胆病专科、肿瘤科、骨伤科、手外科及妇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现在,医院肝胆科成为省级中医名科,骨伤手外科被列为市级重点后备学科。在优势专科的带动下,医院特色专科(专病)科室增至20余个,床位从113张扩大到200张。

做强龙头医院又一招是“借鸡生蛋”。该院与沪、杭多家大医院建立协作,邀请专家指导,帮助提高医院医疗水平。该院创建“慈溪市名中医馆”,请省内外名老中医每周定期轮流门诊,并通过“传、帮、带”培养中医人才。

做强龙头医院,还体现在拓宽服务、改进服务、优质特色服务,吸引患者就医上。医院开展“冬病夏治、冬病冬治、冬令膏方”颇受青睐,每逢冬、夏季节这些服务就成优势项目,去年有500余位患者冬病夏治,膏方达2000余张。医院坚持诊疗“能中不西”,使门诊、住院人次均费为当地同级医院最低。

完善中医服务网络

慈溪市除2家专科医院外,6家市级医院和18家乡镇(街道)卫生机构均设中医科、中药房;全市500余所村级卫生机构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有198所,达39%。该市对中医药类人员招工采取倾斜政策,5年来招收中医药大专以上毕业生160名,并通过培训,壮大农村中医药队伍。现在,该市已初步建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市级医院中医科为纽带、乡镇(街道)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覆盖到村的网络。

加强基层卫生院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是慈溪市完善中医药服务基础网络的亮点。该院在全省率先创建“中医临床质控中心”,制订实施《中医临床质控评估标准》,现有中医质控网络单位25家和指导单位2家;“中心”组织专家深入乡镇(社区)检查,督查中医药诊疗规范和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规范运行。此外,市中医药学会和市中医院对各镇(街道)卫生机构定点帮扶,帮助创建中医科和中药房,增强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功能。

记者在周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到,该中心继承发扬当地颇有名气的“劳氏伤科”医术,应用手法正骨、“四黄散”外敷和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独树一帜,并把这一传统医术与现代医学接轨。该中心骨伤科门诊每天达三四百号,78张床位使用率超过100%。中心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多达100余名,还增设中医妇科、内科、儿科、眼科和中药制剂室,中医药诊疗已成该服务中心的“重头戏”。

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慈溪市中医药文化氛围很浓。政府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市长河中心卫生院的“小凤凰展翅针灸术”和掌起镇的“华氏疮疡秘方”被列为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起源于明代的慈溪“劳氏伤科”流派传承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市中医院的省级名中医《张迪蛟杂病经验整理与研究》正整理研究。该市还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并通过师承教育得以传承。

同时,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也在开展中。慈溪市实施“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各级医疗单位的门户网站增加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或专题网页;印发《市民中医药保健知识手册》,利用新闻媒体和组织医务人员下农村宣讲等,把中医药防病保健知识送到家家户户;推进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中医院和基层卫生院普遍创建“百草园”或“百草阁”,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文化宣传长廊,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

为提升中医药文化氛围,慈溪市卫生部门与媒体合作,推出中医药信息宣传项目,包括向农村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活动,使群众享受到更多中医药“简、便、验、廉”治病防病服务。

加大中医药扶持力度

今年6月,慈溪市政府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规定:新增中医事业经常性经费补助范围,由市、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分别对市级医院和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中医门诊每人次8元,中医住院床每日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这一在浙江率先由政府购买中医药服务的深化医改新举措,促进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扶持,由以“输血型”为主逐步向“造血型”为主转变。

慈溪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单位仍以经营收入为主生存的情况下,导致收费低廉的中医药服务积极性不高,中医药业务薄弱。前两年,全市中医门诊人次平均仅占门诊总量约11%;中医药业务收入仅占医疗业务收入约10%。今年起,慈溪市财政对中医门诊、住院的定额补助,旨在解决中医药服务的补偿问题,鼓励医疗机构扩大中医药业务,使医患双方受益更多。

为增加中医药工作“造血”功能,慈溪市政府的《意见》还提出“财政投入中医药事业费的比例,到2010年达10%以上,而2009年仅为6.7%。”

慈溪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加大“输血”投入,还注重“造血”扶持的保障政策跟进:把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均列为医保定点单位,中医药诊疗项目、院内中药制剂、中药品种(含中成药)、门诊煎药费等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将能体现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院内中草药制剂尤其是外用药列入甲类药品目录。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在市中医院门诊,可享受一定比例医药费报销,而在慈溪市其他医院门诊则无此待遇。参保人员在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其中药品种、院内中药制剂、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费用的报销补偿比例,高于西药、西医诊疗项目补偿20%以上。慈溪市把扶持中医药发展的财政投入和保障政策,列入政府年度卫生工作目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