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之我见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7-16

罗卫芳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研究的目的无疑是为中医的发展服务,由于中医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有着迥然不同的需求,因此,不同时代的中医研究有着不同的目的与研究方式。

古代中医研究之目的

纵观历代著名医家,其研究方式始终遵循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重视临证,创立新说”的轨迹。研究的目的是单纯的——促进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很少有纯粹的“理论家”,而是活跃在临床一线。这使得中医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在千百年中浑然一体,从未有过泾渭分明的界限,而这正是我们当前所提倡的“临床与研究一体化”的良好模式。在这方面,中医与西方现代医学有着深刻的差异。

近现代中医研究之困境

进入20世纪,西方文化借西方科学之强势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西医的普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指标。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在还没来得及仔细审视中、西医各自优势的情况下,开始了以西医药为主导医疗方式的发展历程。西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中医学退而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补充医学”,从业人员在医疗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医疗阵地也不断萎缩。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20世纪以来的中医研究大多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即在困境中寻求突围,时刻寻找自身的“科学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所以,20世纪以来的中医研究,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招架之功”,而对于自身学术发展已无余力顾及。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用现代科研方法研究中医的成果,其中也不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中医学在自然科学界立足,并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医研究目的应有侧重

中医学看似“古老”,却具有许多“超前”的理论与方法。中医医疗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依靠与扶助人的自我抗病和康复能力而获得疗效。所以中医学的理论尽管在数千年来未出现像西医学那样的“质变”,却仍可“以不变应万变”,在现代人类健康的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重视养生、预防,实践目标的“前移”,在客观上减少了疾病治疗的投入,避免了直接对抗治疗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同时,中医还是重视心身综合调理及个体化诊疗的典范医学,它的这些学术特点恰恰符合了世界卫生组织1996提出的新世纪医学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简、便、廉、验、安”的特色,正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安全、有效、方便、价廉”。

其次,国家卫生工作方针的调整,决定了中医在今后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在实施医改,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过程中,中医必然会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

明确三个研究目的

在这种背景下,中医界应全方位拓展,争取恢复主流医学地位。因此,中医研究也应针对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医发展的需求,侧重于实现以下三方面的根本目的。

旨在影响学术界以争取主流学术地位。中医目前的学术地位从学科划分就可见一斑: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中(GB/T13745-92,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11-01批准,1993-07-01实施),“中医学与中药学”合并为一项,与西医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并列,尽管“中医学”中也可包含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相应的所有内容。其他版本的学科分类表情况与此类似。学科地位的不合理决定了中医在资金投入、机构及人员设置方面远远落后于西医。

因此,当前的中医研究应致力于向国内及国际学术界展示中医理论与理念的先进性,这就需要在以往的研究思路上做些调整,变“证明中医也是科学与合理的”为“展示中医的理论与方法是先进的、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从而变被动防守为主动拓展。多年来,许多中医学者已在探究中医先进性方面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现在只需加以引导,将这种理念引入中医基础、临床研究界,并集中多学科优势加以重点突破,必然会取得令国内外学术界注目的成绩,促进中医回归主流学术地位,真正实现在学术上的“中西医并重”。

旨在影响政府决策与科研思路。中医近百年来的发展史表明,政府的决策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民国时期的“废止旧医案”,到新中国建立后有关“封建医”的争论,以及后来开展的大规模中西医结合实践,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分离而产生的“三驾马车”理论,以及当前国家对中医药的投入不断增加等等,一系列事实均表明,政府决策对于中医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中医界应抓住当前有利的发展契机,重视开展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的软科学研究,促进有利于中医快速发展的政策出台,促进中、西医在经济地位、学术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并重与平等,为中医的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中医研究目的的调整也要求改变以往的研究思路,引入更适合中医的研究方法。因此,中医界还应加大探索科研思路的科研方法学研究,为新时期中医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思想与方法学支撑。

旨在影响大众以争取中医医疗受众。一种医学的发展与壮大,必须以大多数民众的普遍认同为前提,中医目前的境况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日益贫瘠,中医学正面临着两千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困境。中国传统的学科,诸如天文学、算学、农学逐渐消亡,唯有中医学因其不可替代的功效而“硕果仅存”。然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全面的批判与否定。这次运动虽然摒弃了传统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内容,但盲目的全盘否定与西化,也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内容被抛弃殆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学,同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接受的几乎是纯粹的西方式科学教育。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国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十分陌生,对原有的书面语言——文言文也缺乏必要的掌握。因此,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医学理论,在大多数民众看来,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发生在文化、科学界旷日持久的针对中医“科学与否”的论争,对广大民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民众很容易对中医学(一种既难以理解,又与西方科学异质的理论)发生怀疑,进而产生抵触。

因此,再造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对于中医事业的兴旺至关重要。中医界应将以往忽视的中医科普研究作为中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组织多领域力量合作,尽快探索出一条中医药知识普及的系统方法。促进中医药知识在民众中的广泛传播,以争取更多的中医医疗受众,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促进中医在实践领域与西医有对等的平台,真正实现在医疗实践与技术应用方面的“中西医并重”。

总之,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中医研究具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目前,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中医行业迎来了近一个世纪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中医行业应把握住这一有利契机快速发展,争取真正实现“中西医并重”,使中医研究的效力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