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需要“中医主位”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7-12

陈晓 上海中医药大学

近年,国家对中医药科技发展寄于厚望,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对于中医发展缓慢的分析可谓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在中医研究的立场和方法上存在不足,如果还没有从中医药发展的全局高度及时纠正这种情况,那么就难以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步伐。

以现代医学研究中医成为趋势

李致重先生曾经举过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北京中医药大学1980年首届毕业研究生论文,100%是纯中医的论文,2004年该校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90%以上是运用现代医学或生物学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药的论文。从某种角度来说,研究生的论文实际上可以代表30年来中医药学术研究的状况。即经过30年的发展,运用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药成为绝对的方向。

在这里,笔者没有任何否定运用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医药价值和意义的意思。但当一门学问只能成为另一学科的研究对象,而本身没有发展时,那就只能停滞不前了!而今,国家提出“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战略,试想发展缓慢的中医如何能担起“并重”的责任?

裘沛然先生曾提出中医人应该反省,多找找自身的不足,用事实来回应“废止中医”论才应是最有力量的。为此,笔者提出中医发展不但需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还需要大力提倡开展“中医主位”的中医研究。

主、客位研究应相互补充

“主位”的概念源自人类学的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肯尼斯·派克(Pike Kenrth L)提出在人类学“田野工作法”或称“实地调查法”中有“emic”和“etic”两种研究方法,我国译作“主位研究法”和“客位研究法”。“主位研究法”指研究者站在研究对象的一边去设身处地地体察研究对象的处境,理解研究对象面临的问题,用被调查者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客位研究法”是研究者站在局外的立场,用调查者所持有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的文化。可见,它们不仅是研究方法,而且是代表了研究者的立场。

重要的是,在人类学研究中,“主位研究法”和“客位研究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在研究中只有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总结出规律性的事物,得出深入的见解。

近几十年来,大多数研究者(包括许多中医出身者),都是站在西方科技的立场上(客位研究)来观察和研究中医。这种以实证为核心的研究,对于验证中医学某些客观事实,进而探索某些普遍规律,起到了很好作用。当然,“客位研究”也有高低之分,低层次的“客位研究”只能起到一定的验证作用,对中医的发展以及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并无多大贡献。客观地说,中医现代研究,有很大比例属于这一种。而高层次的“客位研究”就有可能把中医学中隐含的科学内涵发掘出来,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推动中医甚至整个医学的发展。

然而,与“客位研究”相对应的“主位研究”就显得比较软弱了,甚至很难举出令人信服的例证来支持。当不到10%的“疑似主位研究”遇上90%以上的“客位研究”之时,实际上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当“主位研究”失位,“客位研究”也就失去了互相补充的对象,长期下去,“客位研究”也将逐渐失去光芒。

发展“中医主位”研究

这里之所以提“疑似主位研究”的说法,是因为今天所谓的纯中医研究也不一定完全符合“主位研究”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把“中医主位”的研究含义稍加阐释。

首先,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有相似的文化基础。一是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即所谓“研究人的学问”,这点是和中医学相通的,研究方法就有相互借鉴的可能。其二,人类学要回答对不同人群、种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涉及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行为语言,需要从“主位”和“客位”两方面开展研究,才能真正触及本质,了解规律。同样,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民族医学,有她自身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在西方文化强势的今天,更显示出其特立独行的一面,更需要在研究上强调“主位”和“客位”的互补,这样才能做到既学术不脱离现实,又尊重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

其次,“中医主位”的中医研究内涵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研究者要站在中医的立场,思想应深入到中医学的血脉之中,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人类学要求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而达到同思想)。因此,需要研究者具有比较高的中医学术造诣,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能自然而然地运用中医的思维观察、研究和处理事物。

二是遵循中医学术以往成功发展的规律,而不受现代科学研究的框框束缚来开展研究。几千年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医发展和创新的基本规律是以天人相应为前提,以人为研究对象(而非实验动物),进行活体的、动态的、时空的、个性化的、与治疗相互参照的观察和总结(而非现代医学的临床研究规范,如果按现代医学规范,就要划入“客位研究”的范畴了),进而提出理论,如此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是一条主线,当然也不否认还有其他的发展途径。

三是“中医主位”的中医研究必须有自我反省、自我觉悟的意识和能力,能分辨中医本身的糟粕和精华,有勇气正视本身的缺陷,不抱残守缺,不沉湎于文字游戏,不盲目崇信经典,能够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

“中医主位”研究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卫生管理部门要重视中医发展自身的规律,要从文化多样性、科学多元性的高度,理解和支持中医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要求,让“中医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互相提携,进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链接:

陈晓,男,47岁,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黄帝内经》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