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热折射出什么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6-21

李明亮 河南省南阳市

近年来,养生热快速升温,养生书籍、养生专家轮番上阵,如火如荼。但养生热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

思考一

折射出公众养生意识的觉醒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下一个需求就是健康和安全。经过改革开放30年,国人已经超越温饱水平进入到小康时代。但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病却开始严重困扰大众,人们突然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吃什么,该做什么。正是因为出现了这种社会背景,才会有了张悟本等一批又一批的养生专家。因此说,他们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公众养生意识觉醒的结果。这对振兴中医来说是好事,不能因其中存在盲从、投机等问题就因噎废食。我们应顺势而上,加以引导,在满足百姓养生需求中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思考二

折射出中医的魅力

目前现代医学仍是主流,但是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转向中医寻求帮助。现代医学缺少辨证施治的宏观思维指导,注重指标,而不注重病人的实际感受;对生活方式病无解决良策,只是控制症状,并引发出大量医源性疾病。养生专家之所以能火,靠的是打中医之旗,宣扬中医的特色。中医是整体医学、中和医学。在它的词汇里没有对抗,认为人是因、病是果,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注重因时、因地、因人调和恢复人体功能。像很多慢性病就是错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而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养生,如何生活,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如果生活方式对了自然健康。

思考三

折射出公众在养生上的盲从

笔者担心在批判一个张悟本后,还会不会冒出另一个“张悟本”。因为张悟本现象不过是大众意志的某种体现。可以说是狂热的大众捧红了张悟本,而不仅仅是张悟本欺骗了大众。张悟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狂热情绪,以及集体无意识的跟风行为,可以说“心盲”比“医盲”还可怕。只要这种非理性的大众情绪仍然普遍存在就还有隐患。功过是非的评判要客观冷静,而非一哄而上的墙倒众人推。因此,公众要多点理性,既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求全责备,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弃之。

思考四

折射出中医科普的乏力

张悟本之所以得到老百姓的追捧,就是利用了正规中医养生教育的缺失。当前,中医科普比较重视对外宣传,而面向国内大众的中医科普教育存在广度不够、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问题。与那些在各大养生节目中妙语连篇、风光无限、信众无数的“假专家”相比,货真价实的权威专家却专业有余、通俗不足,难以满足大众养生保健的需求。百姓的需求是中医发展的动力,只有大众的才是世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应由过去居高临下的“科学普及”转向公众与专家之间平等互动的“科学传播”。可见“张悟本之路”也不无可取之处,注重利用热门的电视栏目,通过专业包装、策划,为货真价实的权威专家搭建平台,给老百姓送去正确通俗的健康知识,才是正规健康教育需要补充的内容。

思考五

折射出医疗改革的急迫性

各式各样的养生偏方为何能够吸引无数民众追随仿效?确实值得深思。尽管政府大力推动医疗改革,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不到位使百姓看不起病,从而使这些偏方邪说屡禁不止,这是养生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病有所医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异常紧迫,必须加快推进才能顺应民心所向。

思考六

折射出监管之重要

张悟本的“倒下”并不意外。但笔者没有看到权威机构从行政、科学常识、社会管理等角度对这个事件给予明确的说法。而细看张悟本的那些理论,除标新立异的观点外,大都依据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医基础理论,虽然其表述未必精准。中医养生应该监管,但到底该如何监管?批判张悟本的错误观点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因此打击了人们追捧中医养生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