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敏俐,女,汉族,1967年4月生。现为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学术委员。
洪敏俐从事内科临床15年,擅长呼吸内科,是医院ICU中心技术骨干。曾先后到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研修呼吸内科和纤维支气管镜等,并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研修,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疾病及临床研究等科研工作。
洪敏俐结合本地实际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仪器,提高了诊治水平,并率先开设哮喘专科门诊,已诊治哮喘患者数千人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她积极开展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等检查和治疗,机械通气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危重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她作为医院ICU的技术骨干,对危重症、脓毒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抢救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采用“感染控制窗”,有创与无创序贯治疗,缩短了上机的时间,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几十年来,她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获得“漳州市第一届青年科技奖”、“感动漳州人物”和“全国医德标兵”称号。2008年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和“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2009年获“漳州市优秀人才”等光荣称号。
李景华,男,汉族,1959年1月28日出生,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现任吉林省松原市中医院副院长,兼任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和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获得市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省特等劳动模范。
他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尤其对心脑血管病、肝胆病、糖尿病、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松原市中医院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吉林省中医重点专科中医脑病科和肝病科项目负责人,他坚持以中医为主,突出中医特色,制定并优化脑中风、高血压病和慢性肝炎、肝硬化治疗方案,使两个科室成为医院的支柱科室。他研发的8个中药品种,成为中医重点专科的专用药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提出“痰瘀内阻,百病由生”的观点,指导内科疾病诊疗取得了明显效果。他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曾获得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成果优秀奖。
他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诊疗时,一切为患者考虑,尽量节省医疗费用。去年全年门诊量达9300人次,门诊中药使用率达到85%以上。
2009年他被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吉林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吉林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为医院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拥军,男,1965年9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提出并证明了“调和气血”、“恢复脊柱平衡”的预防与治疗学思想,为各种非手术疗法防治脊柱与骨退行性病变以及围手术期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证明益气化瘀方降低椎间盘和受压后神经根组织中炎性因子含量,能够替代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而没有明显副作用;发现椎体骨赘来源于软骨终板边缘增生,软骨细胞信号传导降低导致凋亡等椎间盘退变新机制。
在王拥军的带领下,脊柱病研究所被上海中医药大学誉为科研战线的标杆。该学科近5年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5年,他共承担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是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医疗科研工作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6)、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8)、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周祖山,男,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现任湖北省洪湖市中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病联盟常务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主持研发了“痹康宁Ⅱ号片、周氏关节止痛膏、归耳养血丸、益幼糖浆、益胃散”等新制剂产品,其中“周氏关节止痛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痹康宁Ⅱ号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两项课题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撰写了《周承明学术思想初探》、《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等论文20余篇,在风湿病治疗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
他先后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首届知名中医”、“湖北省优秀医务工作者”、“湖北省首届优秀院长”等称号,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
周祖山与院党委一班人紧密团结,不断深化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2000年以来,医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业务总收入年均递增20%左右。医院先后荣获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示范中医医院、湖北省知名中医院等荣誉称号。
李丽花,女,195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海南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分会常务委员、海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海南省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她制订的《海南省中医院护理人员服务礼仪规范》、《海南省中医院星级护士评定方案》,调动和激励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病人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她制订了《中医护理特色疗法操作规程》,在全院大胆推广应用中医护理操作新技术、新项目和特色疗法15项以上。
她倡导组成医院“志愿者服务队”,深入门诊、病房、社区,来到病人床头、家中提供义务护理服务,深受人民群众称赞。她还负责医院护理的科研、教学及指导全省各市、县中医护理工作的任务。她领导的护理团队2007年获“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和“海南省护士岗位技能竞赛综合成绩一等奖”,2008年度中风专科护理组获“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09年获海南省首届病人安全及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具应用竞赛(QCC)活动二等奖。
张会琴,女,1960年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现任河北省保定市中医院院长、河北省人大代表。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内科糖尿病专委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肝胆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市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副会长、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多年来,曾在国际、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学术会上交流论文40余篇。多项科研课题获省、市级科技奖。她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省先进卫生工作者、省“抗非”先进个人、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先进女职工、省巾帼建功明星、省科普贡献事业奖、市优秀中医院院长、市十佳女职工标兵等称号。
她一直坚持工作在第一线,满腔热情,积极为病人服务。事事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换取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她狠抓管理,以文化带动医院发展,以真情凝聚力量,为医院的发展倾注全力。
索朗欧珠,男,藏族,1965年9月出生。西藏尼木县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藏医全科副主任医师,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顾问专家。
索朗欧珠先后师从国医大师、著名藏医药学专家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掌握了藏药水银灰剂及其他重金属灰剂的炼制和仁青常觉等药品的配制技术,在传统藏医学外治疗法的古籍研究、疗法实践等方面成绩显著。他不断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成为区内外公认的复合型医药人才。他积极“传、帮、带”,利用业余时间培训藏医学员,使他们成为藏医骨干。他医德高尚,医技高超,对待病人满腔热情。他牵挂农牧区患者,近7年来自掏腰包雇车和购买药品,每月到农牧区巡诊,诊疗人数达21000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近10万元,群众称赞他是“人民的好门巴(医生),患者的贴心人”。
他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文献整理课题、重点科研课题、“十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发表《藏医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等论文。
20多年来,他爱岗敬业、谦逊好学、孜孜不倦地钻研藏医药知识;他勤勉踏实、向善利众、救死扶伤、为继承和发展藏医药学、解除群众病痛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何建青,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多次获得西宁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全国残联专门协会先进个人、青海省自强模范和全国自强模范。
19岁时,何建青因事故导致双眼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在家人和同事的鼓励下,他立志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于是起早贪黑学习盲文,刻苦钻研中医理论和推拿技能。经过四年的学习,他以惊人毅力读完30多门功课,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推拿知识和技能。1999年他又通过自学完成了中医骨伤科学的全部课程。
对事业不懈的追求,使他的医术日益精进,慕名前来就诊的省内外和国外患者络绎不绝。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继承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追踪国内外医学发展动态,归纳和总结临床经验,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为病人解除痛苦。他自己行动不便,却经常自费去探访残疾人朋友,了解残疾人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经他多方联系,先后把20余名盲人送去上学,并减免了部分学费。他协助省残联举办18期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班,培训人数达600多人,就业率达95%。
他一心为病人的奉献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不但得到了医院同事的认可,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多次荣获各种荣誉称号。
曾玲,女,汉族,1956年7月生。四川安岳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主任医师,现任四川省安岳县中医医院书记。
30多年来,她忠诚于党的卫生事业,她带领安岳县中医医院从弱到强,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四川省中医行业的一面旗帜。她总以一颗“菩萨”心肠善待每一位患者,无论病人富贵还是贫穷,她都一视同仁,诊病、处方用药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她心系患者,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凌晨深夜,总是随叫随到。她一直视病人为亲人,遇到贫困病人,她常常慷慨捐助,甚至动员全院职工一起帮忙。
在科研上她曾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2009年她带领大家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药灯盏生脉胶囊干预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的任务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下达的对“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案临床验证任务。
她紧紧围绕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建设工作,在扩大医院规模,突出中医特色,完善服务功能等方面狠下功夫。在她的带领下2000年该院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2005年被确定为全省24所精品中医医院建设单位之一,2006年医院荣获省人民政府“中医药发展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文明单位”,成为全省县级中医医院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