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者发现癌细胞可能起源途径

时间
2005-10-26

据中国医药报安徽讯 记者白毅报道 日前,中美学者利用实时摄影技术,把人体细胞的分裂、生长过程拍摄成电影,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其染色体数目,成功揭示出可能致癌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又叫非整倍体)细胞的产生途径,为追溯癌细胞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由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史庆华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Randall King博士合作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已发表在10月1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癌症。目前研究发现,有75%的肿瘤种类,如大肠癌、肺癌、乳腺癌等,与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有关,而且肿瘤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细胞的比例与肿瘤的恶化进程、转移风险密切相关。这些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对此科学界尚不清楚。

史庆华教授和RandallKing博士的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他们通过实时摄影,跟踪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和分裂结果,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结果发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分配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细胞分裂不能完成,从而形成双核细胞。一般来说,这些双核细胞会停止分裂,但如果其再进行分裂,就可能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从而有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自然》杂志的审稿人认为:“这项研究对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这个现象是全新的,并且对癌症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据史庆华教授介绍,该成果是在人类体外培养细胞中获得的,人和动物体内是否也存在这一机制、细胞如何感知染色体分配异常、察觉染色体分配异常后又如何阻止细胞分裂完成以及双核细胞是否进入分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所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继续进行试验,以期回答这些问题,并为最终攻克癌症等非整倍体疾病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