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转公”发挥乡医更大作用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4-06

胡心藻 湖北省监利县分盐镇渔场卫生室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和政策导向等原因,农村中医药的现状每况愈下。乡村中医是发展农村中医药的宝贵资源,为拯救中医、振兴中医,笔者认为,应实施乡医“民转公”,使乡医在农村中医药服务中更大更好地发挥作用。

乡医是振兴农村中医药的宝贵资源

时至今日,在农村还是有一支庞大的、优秀的乡村中医队伍。他们仍然保持着运用传统中医技能,诊病开方,亲自配方炮制和辨认中药材真伪优劣,有的还亲自指导病人煎服中药。乡村中医亲民、便民、利民,使广大群众真正体会到了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深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欢迎。

在农村,病源广,不分科,又很少依赖仪器查病,扎根在农村的乡医,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煅造了他们较深厚的中医技能。这些乡村中医,不仅是农民健康的守护神,还是振兴农村中医药的宝贵资源,是保持中医发展不贬值、不变质、不褪色的坚强支撑。

笔者认为,应通过技能测试、医德考评等,从广大乡医中选拔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者,认定为国家执业医师和授予相应的国家技术职称,并将其“民转公”,充实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市中医院工作,并鼓励他们传帮带。这不仅提高了乡医的社会地位,有利于调动他们服务的积极性,扩大他们服务的范围,而且有利于挖掘中医人力资源,承前启后,缓解目前农村中医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从而使农村中医药快速健康地发展。

实施乡村中医“民转公”的三大作用

一是能有健全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还有众多的乡镇卫生院不能真正开展中医药服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中医人才。因为中医的特殊性和这些年中医教育的错位等,以致中医毕业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和技能为民除疾解厄,从而转以西医为生。如果选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乡村中医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就能迅速恢复其中医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作用,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文革”后,中医在“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严重情况下,党中央及时地对中医进行了抢救,在全国选拔了一大批民间中医到公立医疗机构工作。几十年来,这批人不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方便价廉、安全有效的中医特色服务,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且他们还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了一批中医业务骨干;同时大多数人也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名老中医,现在这批人中有的还在苦撑着农村中医危局。

二是能加强县级中医院内涵建设。据调查,许多中医院名为中医院,可诊疗手段却以西医为主,我国目前真正姓“中”的医院很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其关键也是缺少铁杆中医。如能选拔一些身怀绝技的、地道的、纯正的乡村中医,充实到县中医院开展专科专病的中医特色服务,这不仅有利于中医院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突出,内涵建设与能力的提高和加强,同时更能有效地扭转西化的局面。

解放后,我国各地也曾招聘民间知名中医到县级中医院开展专科业务。如湖北省后洪湖市曾聘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周承明,开展风湿病的治疗,几十年来,不但使洪湖中医院成为全国中医专科专病中心,而且还培养了一批治疗风湿病的中医技术骨干。这一被历史证明的好经验,我们今天应该采用。

三是能提高中青年中医人员素质。中医的发展在人才,可现在中医人才匮乏。年轻的中医师,特别是刚毕业的中医学生,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临床经验及操作技能比较欠缺,如果靠他们自己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著名的老中医朱良春说:“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学校教育,似乎科班出身之后,马上就是人才了,这在其他行业是一般规律,但是在中医领域却有不同。因为在学校里学的理论,必须到临床上去验证,学习中医的四诊技术,必须靠自己去积累经验,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人才。”正是由于中医的特殊性,中青年中医需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中医进行传帮带。如能选拔一批优秀的乡村中医“民转公”,就增加了中医基层传帮带的师资力量,有他们的言传身教,能缩短中青年中医积累临床经验的过程,尽快地掌握中医的诊疗技术、适宜技术等,使中青年中医得以快速成长,脱颖而出,从而提高基层中医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面对今天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人才匮乏、发展迟缓的局面,必须从振兴中医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出发,务真求实地倾斜政策,实施乡村中医药“民转公”的措施,迅速地使农村中医走出困境,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