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跟随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吉见习两年,从大二到大四去医院实习,开始连穴位都认不清楚,到后来亲自动手进行针灸的临床治疗,临床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从最基本的穴位选取,到后来的辨证论治,针刺手法,选方遣药,张老师总是耐心讲解,并结合病人的临床情况引经据典。同时,张老师还鼓励我们在学术领域深入研究,我还在医学类期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84级针灸推拿方向七年制学生张誉清说。
200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这个团队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独特的专业特色和优良的教书育人传统,涌现出了杨甲三、张吉、何树槐、耿恩广、李学武、谷世喆等许多德技双馨的教学大师及名家。以“杨甲三取穴经验”为代表的优秀学术成果享誉世界,已翻译成为11种语言,被世界多个国家的针灸推拿界接受。
该教学团队结合针灸推拿专业“高层次、强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具体包括:大胆进行教学计划修订,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学年学分制,精简理论课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灸推拿主干课程学时压缩约20%,新设针灸推拿选修课14门,开设了“针刀医学”、“针灸医案学”、“腹针疗法”等与主干课程相关的选修课,为学生自我设计,拓展专业领域搭建了选修课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加大临床技能教学力度,是该团队的一大特色。通过教学改革,针灸实训基地在学科的建设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购进大量教学模型和设备,基本满足针灸、推拿及相关的治疗方法效果的验证、客观显示、操作水平的判定及课堂的实际训练的需要,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针灸技能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技能的水平。同时,加强了教学实验基地及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了教育部项目经费300余万元,加强硬件建设。新建教学技能实验室12个,其中多媒体示教室5个,新增临床教学基地9处。开展了“教学质量周”和学生“针灸技能基本功大赛”。每年举办“知名专家针灸技法演示”,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强化了专业思维。
率先开展双语教学
根据国际医疗卫生领域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及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早在1998年本专业就制订了“关于加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方案”,在此基础上,2003年在全校率先开展了针灸课程双语教学,形成了突出的外语教学特色。在双语教学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的和目标;自编双语教材、讲义和教参;制作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聘请外籍中医药专家或从业者参与双语教学,定期聘请国外补充替代医学领域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介绍国外传统医学发展动态;安排学生参与外国留学生临床带教及翻译工作;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对口大学学习;每年举办“新秀杯”专业英语大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热情;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围绕双语教学改革所完成的“开创中医针灸双语教学,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项目,2004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2008年,“经络腧穴学”被列入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单位,是中医院校的第一个双语示范课程。在该课程的带领下,目前,学院已开设双语课程的有“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按摩推拿学”等主干课程,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显著提高。
激发学生主动实践
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主动实践。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为了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成员努力把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及时介绍相关的科研学术动态,启发创新思维。在“实验针灸学”中,较早地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例如,“针刺对心律失常的影响”、“针刺对高血压的影响”等题目,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指导下,采取循序渐进、分专业、分层次的实施方法,逐步为不同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开设了上述自主设计性实验。
正如针灸推拿教学团队带头人、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百孝所说:“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和临床技能已成为目前中医临床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尽早地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能力,能够较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真正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