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医药报北京讯 记者刘云涛报道 日前,记者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研究所获悉,该所副所长刘国庆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有活性和无活性的脂蛋白脂酶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相关的研究论文“脂蛋白脂酶的血管局部表达导致脂质在球囊损伤的动脉壁上迅速沉积”已经在日前出版的国际性杂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上发表。
20多年前,美国康耐尔大学营养系主任泽弗史密斯教授提出“餐后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假说,即餐后血脂出现一过性升高,脂蛋白脂酶将其分解为脂肪酸和小蛋白颗粒,这些分解产物进入血管壁内皮后造成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此假说强调了有活性的脂蛋白脂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该课题组的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在家兔的血管局部表达过量的脂蛋白脂酶后发现,有大量的脂质在球囊损伤的动脉壁上迅速沉积,证明了“餐后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假说。他们还发现无活性的脂蛋白脂酶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即与脂蛋白直接结合,通过这种分子桥作用直接进入血管壁内皮细胞。
科研人员认为,这项研究的创新意义在于:在大动物模型上证实了能够分解血浆甘油三酯的脂蛋白脂酶在动脉壁的表达,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发现了无活性的脂蛋白脂酶在动脉壁表达也同样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证明脂蛋白脂酶的分子桥作用参与了动脉硬化的发病过程;提出了活性型和非活性型脂蛋白脂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