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1-25

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近百年以来,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决定了中医药文化也备受质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受到重视,但也存在中医药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中医药科普教育不够深入、古籍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不够;中医药文化产业不够成熟等问题。报告建议把中医药文化纳入传统文化复兴的范畴;建立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和古籍保护;深入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基本现状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认识和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价值重新得到了认识和重视。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并将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明确要求。

出台了一系列指导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提出在建设中,要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确定了71所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为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以起到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作用。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

2007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多家部委局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启动,该活动历时3年,行程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大型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规模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让社会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目前,该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建设了一批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宣传教育基地建设。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确定了6家单位为第一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分别为河北省保定市中医院和刘守真祠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河南南阳医圣祠、湖北蕲春李时珍陵园、广东省中医院,以及甘肃省庆城岐伯圣景。2009年又确定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广西药用植物园、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博物馆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些年,中医药的文化产品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精。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占有重要席位。一些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影视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比如,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河南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的传奇发展史为题材的电视剧《大国医》热播,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此外,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栏目、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栏目等普及宣传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电视栏目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中医药文化积极倡导者。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07年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中医药项目有9个,分别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510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医药共计8项。包括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灵源万应茶、永定万应茶);传统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同济堂传统中药文化);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畲族医药(痧症疗法、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瑶族医药(药浴疗法);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九节茶药制作工艺);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回族医药(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回族汤瓶八诊疗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传统医药共计5项。

2009年,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传统中医项目传承人有24名,包括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针灸(刘氏刺熨疗法)、中医正骨疗法(宫廷正骨、罗氏正骨法、石氏伤科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藏医药(藏医外治法、藏医尿诊法、藏医药浴疗法、藏药炮制技艺、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藏药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艺、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

存在问题

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近百年以来,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中医药的艰难处境,决定了中医药文化也备受质疑,备受打击,日渐边缘化。所以,要想真正复兴中医药文化,还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目前,中医药文化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中医药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中医药要发展就要建立牢固的群众基础,其实群众基础就是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只有在文化上认同了中医药,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支持中医药。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是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根基。

中医药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缺乏体制机制上的有效保障,其推进主要依靠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努力,但是由于中医药管理体制本身不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设置不平衡,特别是省以下中医药管理部门参差不齐,一些市、县甚至没有设中医药管理机构,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工作也必然受到影响。同时,中医药文化的建设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还缺乏健全的制度,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有些规划方案、措施方法还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中医药科普教育不够深入

中医药科普教育的触角还主要停留在大中城市,农村和基层缺少科普教育的机会,获取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中医药文化服务的途径较少,感受中医药文化熏陶的环境缺乏。中医药在广大农村和基层地区大有用武之地,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意义。所以要文化科普教育先行,通过普及教育,使中医药的历史、知识、理念、方法深入到基层社区和农村。

古籍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不够

古籍破损是图书馆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全国大型省级综合图书馆相比,中医专业图书馆藏书条件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图书馆根本达不到古籍保护的要求。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古籍约103000册,其中破损程度严重者近10000册,中等程度破损者约有10000余册,轻度破损者多达15000余册,3项总计约占总馆藏的1/3。

缺乏对文物的有效保护,研究和利用不充分。有的文物堆在库房无人问津,不少文物面临着霉变、腐蚀、自然损耗变质的威胁。相当一部分中医药文物还流散在民间,或不了解其文物价值,或缺乏保存条件,随时都可能损毁或流失。此外,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古代名医和历史医药遗迹亟待得到较好的保存,以发挥其作用。

中医药文化产业不够成熟

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媒体报道称,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第三产业的两大引擎。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在整个市场经济及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不适应中医药发展及对外传播交流的需要。

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欣赏电影、戏剧、歌舞、动漫、音乐的同时,会受到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目前,尽管中医药文化的题材非常丰富,但是缺乏好的文化作品。

对策建议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个老内容,却是一项新工作。因为中医药文化伴随中医药的发展已经绵延数千年,所以是一个老内容,但是将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又是一个新工作,如何结合时代特色,将老内容进行新发展,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中医药文化纳入传统文化复兴的范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由百年前的被全面否定到现在的被重新认识、重新挖掘。近些年,“国学热”在国内外都成为一股潮流,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的一种体现,而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借“国学热”的东风来发展自身,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传统文化复兴的范畴,在国际传播和交流中,注重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在进行国学教育的时候,加入中医药的内容。

建立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关系到中医药事业全局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对当前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任务,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要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认真分析,充分研究,组织实施《若干意见》部署的工作任务。

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使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只有建立了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形成全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普遍认同感,才能不断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和古籍保护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药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加强对文物、古迹的研究、挖掘、整理、利用,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进行保护。有的可以建成主题博物馆,有的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可以纳入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开展切实的保护修复措施,抢救性修复濒危古籍,改善珍贵古籍的存储条件,并力争在保护原本的同时,通过数字化、影印出版、微缩等方式充分利用古籍文献的价值。改变当前古籍保护人才缺乏的现状,形成多层次的古籍保护、修复人才梯队。

深入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

组织策划科普宣传活动,编写出版中医药文化宣传及科普作品,发现和培养中医药科普宣传专家队伍。

继续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在全国建成一批门类相对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制定不同类型基地的建设标准规范,充分挖掘各个基地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使每个基地有一个鲜明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合理配置中医药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中医药文化资源博大丰富,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利用,目前开发利用的力度和深度都还不够。优秀的品牌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提炼和人类美好价值观念的共同升华,中医药文化完全具备打造优秀品牌文化的潜力。品牌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打造文化品牌是中医药提升国内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开发要特别注重创意性和内涵性,要从多层次、多维度思考,要有积极的策划和多方的参与,各级政府要支持,主管部门要推动,企业及社会资本要投入。

像一些传统的老字号要积极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养生旅游、生态旅游也是中医药文化可以大做文章之处,中医药的报刊书籍要做精做出权威性,影视剧、动漫创作也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展览及大型舞台演出活动更是目前的空白点。总之,要通过品牌文化的打造,使人们一提起中医药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些固定的名词。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对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中医药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指导,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在传统媒体诸如报刊、广播、电视上建立宣传窗口,形成舆论阵地,加强正面宣传和知识普及,为中医药的发展摇旗呐喊。同时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诸如网络来宣传中医药,培养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医药论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争取更多的年轻人对中医药的信赖,在青少年中宣传中医药知识,进行科学文化普及教育,树立起年轻一代对中医药文化的自豪感。

中医药文化是构成中医药学的母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有利于中医药事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希望中医药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能够真正复兴。文化兴则中医药必兴。

编 后

本期为止《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已全部刊登完毕。现将每次刊登的报告题目和日期列出,以便读者查找、阅读。也欢迎读者来信,就报告中阐述的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发表自己的看法。

医疗服务篇:不断完善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2010-1-8

科技篇:科技快速发展成为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原动力 2010-1-11

教育篇: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2010-1-14

中药产业篇:监帮促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上水平 2010-1-21

保健服务及产业篇:中医药保健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 2010-1-22

文化篇: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0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