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维护提升健康状态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1-18

本报记者 柴玉 黄心

数字表明:老百姓接受并欢迎“治未病”

“被调查对象在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半年以后,对‘服务的总体感觉’,满意率达90.64%。在38项不适表现中,选择‘比半年前好多了’和‘比半年前好一些’的比例总共达到73.04%。其中,‘不适表现’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为神疲乏力占85.26%、困倦占83.8%、小便增多或清长82.97%、大便秘结占82.62%、易感冒占82.02%。”这一组数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在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公布的。

为了解“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开展了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及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满6个月的人群,主要调查健康改善情况和服务满意度。

“服务措施对健康改善重要程度的选项中,选择‘重要的’的比例由高到低前五位分别为:健康指导占84.59%、中医体质辨识占81.43%、健康档案建立占75.3%、饮食调理占64.21%、内服药物调理占61.81%。”许志仁在论坛上说,服务对象对“治未病”预防保健的健康指导和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档案建立有重要认识,同时显示对饮食和内服药物在“治未病”预防保健中重要程度的认同。

在有效调查的87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中,91.3%的单位成立“治未病”中心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83.91%为一级临床科室,75.86%应用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许志仁介绍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占13.09%)、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区域(占7.54%)、健康咨询及指导区域(9.57%)、健康干预区域占(42.86%)。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在岗人员平均49.97人,占科室人员总数的68.42%,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一定的专业人才保障。

许志仁认为,下一步应该围绕建立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和完善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应在全国建立“治未病”服务监测网络,通过对监测信息的统计分析,得出客观真实的效果评价结论,为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实例显示:“治未病”理念激发人群自我维持健康的需求

上海市长宁区是全国“治未病”工作试点区。目前,该区已建立2家KY3H“治未病”中心、10家KY3H“治未病”分中心、13家KY3H“治未病”服务站,初步形成区域内“治未病”的服务网络,区域人群基本在家门口能享受到“治未病”服务。

长宁区卫生局局长张平介绍说,在大力开展“治未病”工程以前,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承担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但社区居民对于健康关注还是重医轻防,慢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针对这些情况,长宁区卫生局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大力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居民健康档案中增设中医体检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块,为区域内建有健康档案的居民提供健康状态评估和产品干预,目前已完成近万人的中医体检并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其中20~39岁人群约占20%,40~69岁人群约占58%,70岁及以上人群约占22%。

“开展‘治未病’服务人员培训,完成了首批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培训工作,首期共有45名一线‘治未病’专职人员完成了专业培训。”张平介绍,目前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已经和中华“治未病”网实现有效的数据对接,初步完成“治未病”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还通过组织各类展、演、验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接受“治未病”理念,激发居民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维护健康的需求。

专家观点: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是“治未病”的逻辑起点

“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在论坛上引用《巴黎宣言》中关于医学方面的话来证明他的观点:中医“治未病”的逻辑起点是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

陈凯先说,我国现在医疗卫生的方针是要把治疗疾病转化为维护和促进健康,“治未病”就是要防范健康状态的风险,只有知道健康的状态,才能防范风险,把握健康。这是“治未病”的逻辑起点。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陶祖莱也认同此观点,他说,健康的科学无论是方向还是层次都和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距离很大,但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从本质上是同构的。因此,关于健康的科学应该是“治未病”的医学。

陈凯先在报告中解释,人的健康状态由“三观”状态组成,以宏观、中观状态为主导,综合微观状态而形成。人的健康状态的变化过程是连续变化的,可以分为正常稳态、过渡状态和疾病状态。人的健康状态的变化特点是由渐变发展到突变,量变发展到了质变的过程,人的状态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和已病态。他认为,控制和逆转健康状态的退变,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护和提高健康的最有效时期是可以把握的。

“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导,结合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首先要辨识状态、评估风险,这是管理人的健康状态风险的基点,也是中、西医两个根本不同的医学体系的结合部,即统一于人的健康状态。对未病、欲病和已病之人,实时采取个性化干预,提升状态。”陈凯先指出,对人的健康状态的认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逻辑起点,“治未病”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通过从整体和动态的观点,从身心合一、人与环境相协调的角度,把握人(个体)健康状态的辨识和调节,就可以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