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材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而现在的中医学习者们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教育,其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相距甚远,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更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
讲评医史 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潜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产生兴趣的首要因素,学生只有在真正了解学习目的和学习价值之后,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力以赴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要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第一节绪论课至关重要。在介绍中医的悠久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在世界享有的盛誉时,常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作为一名中国的医学生,应了解中医,学好中医。介绍几位名医如华佗、李时珍等的贡献,引发学生对他们的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敬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
阐述医理 结合生活实例
人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生活中人们往往用葱姜汤等辛散宣肺解表之品发汗治疗风寒感冒,课堂上可用此生活常识来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又如因过度思虑可致失眠、健忘、纳呆、消瘦等神经衰弱病症,以此说明中医学的过思伤及心脾,并由此使学生加深对心主神志、脾主运化功能的理解。又如,以“空气的流动便形成风”说明风性主动、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以“热胀冷缩”的原理说明寒性凝滞、收引的特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例讨论 透彻领会深奥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开设的时间大多在第一学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真正透彻领会深奥而抽象的中医理论知识,并非易事,加之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若能巧用案例来说明,则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例如“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学生对“司呼吸”容易理解,而对主“肃降,通调水道”就很难理解。此时,如果插入病案讨论,这一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可用一风水证的典型病例让学生讨论,病案如下:某患儿,6岁,感冒一周后出现咳嗽气喘,恶寒无汗,面目浮肿,小便量少,舌苔白滑脉浮紧,小便检查:肉眼血尿,蛋白+++。对上述症状逐一讨论,从中找出咳喘、无汗、浮肿、尿少等症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外邪束表,肺气失宣则恶寒无汗;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则面目浮肿,小便量少;寒邪外束则舌苔白滑,脉浮紧,再结合西医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描述:患儿的面目浮肿,小便量少,血尿和蛋白尿等,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使肾小球发生变态免疫反应而出现炎症,这与中医的肺主肃降、通调水道的理论相类似。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很快就理解了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这一难点问题。实践证明,感性材料越完善、越丰富,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人头脑中概念的形成就越顺利。
多媒体教学 抽象内容形象化
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叙述性均较强,概念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教学教具甚少,且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实,中医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六淫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授人以渔 注重传授学习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重要,师者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梳理知识,注意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储存知识。脏腑辨证的内容与藏象、八纲辨证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脏腑辨证时,结合藏象学说,见哪一脏腑的功能失调,即定位为哪一脏腑的病证,再结合八纲辨证,以确定该脏腑的病证是寒是热、是虚是实。如脾主运化,脾病会出现纳少、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运化失司的病证。见运化失司加气虚的症状即脾气虚;加阳虚的症状即脾阳虚。心主藏神,心病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病证。心神不宁加气虚的症状即心气虚,加血虚的症状即为心血虚。像这样时时梳理学习的内容,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相长 教师应多学习多临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如讲授“恐伤肾”时,可以举出动物实验的例子。如用猫吓老鼠,能引起老鼠大小便失禁等肾虚失固的表现,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因此教师讲授不能只重视已定型的理论,还应该博览有关中医专业的期刊杂志,掌握国内外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科研成果一旦相对成熟就应尽快引入课堂,向学生展示中医发展的美好前景。
另外,中医学首先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源于临床。《中医基础理论》虽是学生入学必修的第一门中医课程,究其内容实际涉及了《内经》、《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知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而且必须长期坚持临床实践,特别是中医门诊,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许多院校特别是青年教师,却少临床实践的机会,授课内容也仅限于纸上谈“病”。所以,应该采取“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滚动模式,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完成师资的培养和提高。
“学无定法,教无定规”,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则,明确教学目标,学习和吸收现代教学思想,更新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踏踏实实掌握基本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目标落实、学生思维到位、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