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 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分论坛发言摘登(一)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1-19

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福 广西梧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存在问题

乡镇卫生院是国有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是广大农民医疗保健的最便捷的医疗机构,也是三级卫生预防保健网的关键环节。在振兴中医药方面,也是临证实践的重要基地,对弘扬中医药文化可谓任重道远。但是中医药在一些乡镇卫生院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不断倒退、急剧下滑,有的甚至已闻不到“中医药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认识不足,重西轻中

长期以来,中医药无法取得与西药同等的待遇。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专家都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认为中医药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疾病针对性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医药置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业予以建设和发展。造成这种状况一是政府重视不够,没有把中医药发展作为总体工作进行部署和目标考核内容。二是医院管理者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一些乡镇卫生院的领导急功近利,认为使用西药见效快、效益好,抓中医药工作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做出成绩。三是一些乡镇卫生院医师怕麻烦,不想开中药处方,中医医师也转为开西药。四是一些医生认为中医难学、难懂,不如西医科学,自然弃中就西。

人才难求,后继乏人

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关键是人才。目前,乡镇卫生院不但缺少中医药专业人才,而且从事中医的人员质量下降。原乡镇卫生院的名老中医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陆续退休,而年轻中医药技术人才一时又难以接替上来,造成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或者“废医存药”的局面。据统计,梧州全市63家乡镇卫生院,相当部分卫生院中医药专业技术员是空白,根本无法开展中医药业务。全市有30家卫生院已取消中医药业务,占卫生院50.8%。有的卫生院虽然设有中医业务,但也是名不符实,只是象征性保留。

设施落后,制约发展

由于历年来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底子薄,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和医疗设备陈旧简陋,特别是缺少中医诊疗的先进设备,有的该淘汰的设备也不能及时更新,有的卫生院中医诊疗的设备加起来价值不够500元。

相当部分卫生院的中医诊疗设备还停留在靠“一个枕头、三个指头”或“一根针、一双手、一只罐、一个听诊器”依靠医生望、闻、问、切的年代。这种不与时俱进的落后陈旧设备难以适应中医药的发展要求,导致检查准确率低,造成中医病源减少,效益逐年下降的被动局面。

药效下降,疗效不佳

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目前中医药正面临倒退、萎缩的尴尬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药效下降,疗效不佳也是原因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道地药材减少。一方水土产一方药,由于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的药材其疗效也不相同,但在使用时却很少注重产地,只要是同一种药材即可。二是重复使用。有的不法商人唯利是图,将药厂生产中成药提取药用成分后的药材稍加加工后再出售,或是销售伪品、劣品、假中药材等。三是农药污染。现在使用的中药饮片,大部分是人工栽培的,种植者为了提高产量不按规定使用农药。四是对中成药的检验是定性而不是定量,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而在生产投料中偷工减料。五是中药的炮制不规范,传统有经验的药工已经很少,有些需加工炮制后才能使用的中药材不按规定进行加工炮制,严重影响中药疗效。

对 策

重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全面提升中医药的知名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形式、各种场合,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还可以开辟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药防治疾病宣传等,提高社会认知度。加深理解我国最有优势、最有实力、最有发展前景的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还是一项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要通过多种途径、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吸纳引进人才,采取委托高等教育、短期培训、师傅带徒弟、继续教育培训等方法,扎扎实实地培养一批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还可以由县级医院派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轮换1次。既能解决卫生院人才短缺的现状,又能为卫生院培养人才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人才培养进入常态化。

制定发展中医药的法规和优惠政策

发展中医药事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还需要制定发展中医药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并设法留住人才。一是出台《中医药管理法》和配套法规,赋予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如设立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审批发证管理、中医药职称晋升等由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二是要硬性规定乡镇卫生院必须开设中医科,配备中医药技术人才及设备作为医院定级执业的必备条件,不能可有可无。三是实行政策倾斜,试行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医药大中专毕业生可提前一年晋升职称,对晋升中药职称的,考外语改为可以选择考医古文,以此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四是对中医药执业资格考试合格分数予以倾斜,对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医药人员参加全国统考时像高考照顾少数民族那样,适当降低合格分数线或者加分,从而获得乡镇中医药执业资格证书,解决中医药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问题。

设立地市和县级中医药管理机构

要在地市、县级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如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中医药管理科或设立中医药管理局。在县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中医药管理科,并落实编制和经费。在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配备必需的中医诊疗设备。在人员上,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2名中医执业医师、1名执业中药师。对已取消中医药业务的卫生院,应予以恢复。

大力推广中药材GAP种植和规范加工炮制

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社会的发展,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原生中药材越来越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规范中药材种植,结合土壤和环境条件,选对品种,大力推广中药材GAP种植,才能确保中药材质量,保证药效。一是因地制宜,选择道地药材种植。二是合理选育种苗,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三是推广先进技术,科学种植。四是适时采收,规范加工炮制。

建设中医药发展“试验区”的思考

章冬梅 赖南沙 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局

在北京市东城区建设“试验区”,对于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中医药文化、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东城区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发展试验区”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名院、名医集聚,中医药学术团体汇聚的显著优势。

“试验区”建设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形成“一园多点,三大平台”发展框架,促进中医药“六位一体”综合发展。“一园”,即:在东城区形成中医药文化和产业聚集的核心园。“多点”,即:在东城区内形成中医药文化传播、医疗服务、养生保健、科研教育、健康旅游等集群。“三大平台”,即: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

建设“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有:

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弘扬中医药文化

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工程”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打造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和国际传播的窗口;保护利用中医药历史文化遗存,如清太医院,传承皇家医学;继续举办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活动;组织举办中医药发展高端论坛、中医药学术研讨、中医药健康讲坛、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产品展示等系列活动。

实施中医药“文化普及工程”依照北京市中医局编发的《青少年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为健康课的内容,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教育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中传播中医药文化及有关知识。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在区属公园和学校设立“百草园”,种植中草药,普及中草药知识。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药博物馆、中医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陈列馆,建立中药科普知识基地,发挥其科普功能。

实施中医药“人才兴业工程”中国中医科学院将成立集中医教学、临床于一体的外向型“扁鹊学院”,建成面向海内外的中医药培训教育连锁机构,承担海外中医药师资、临床、管理人员培训,开展留学生教育。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筹备建立“首都名医研修院”,造就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建立名医工作室,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抢救挖掘与优秀传承人才培养联动工程”(简称“薪火传承3+3工程”)。

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优化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区域中医医疗机构作用,汇集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借助“京城名医馆”搭建平台,吸引名院、名科、名医、名术集聚东城,形成医疗学科健全、专业特色集聚、服务品质优秀,在全国有示范作用的中医药品牌服务区。

辖区中医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携手”关系,构建全方位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确定专家门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培训与带教、视频热线、远程会诊和建立双向转诊通道等多种对口支援工作形式,实现居民在社区能够享受到名中医服务。

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提出的目标,建设东城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有条件的公共场所开展健康教育、养生保健指导、中医运动康复、中医药膳饮食和亚健康干预、健康产品营销等体验服务。

巩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成果,继续开展“十、百、千”健康工程,即:培养10名健康宣讲员;开展100场健康知识讲座;在每个街道对1000名慢性病人开展中西医慢病管理。同时,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五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构建中医药现代管理服务体系 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新机制。扩建“京城名医馆”,吸引名医、名科,开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新政策的先试先行。建设一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实现中西医并重。落实中医药发展建设的相关政策与服务标准,推进中医药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有关规定探索对社会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管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人员的执业准入。

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振兴中医药经济

聚集中医药企业总部 积极吸引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医药企业中国区总部及地区总部,重点是企业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签署战略性协议,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研发、销售、信息和人力资源聚集地。

强化中医药产业支撑 用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保健产品研发。同时大力发展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中医药知识产权转移、技术经纪、中医药科技成果推介、中医药创业投融资等规范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试行中药院内制剂管理与应用等新政策,对名老中医验方、院内制剂、现代复方中药加以开发利用,扩大应用范围。

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 充分利用东城区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和区内大型旅游企业聚集的产业特色,借助其现有的资金优势和市场网络优势,促使中医药保健养生和旅游服务业嫁接发展。大力培育服务规范、具有特色的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游、健康养生体验游、药食同源体验游等,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中医药产业,实现产业互动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济南农村中医药考察报告

郭通道 济南市中医管理局

我于2006年八九月间,先后考察了济南市的平阴、长清、章丘、商河、济阳和历城等6县(市)区的农村中医药情况。通过对济南市农村中医药情况的实地调查,发现了农村中医药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中医西化严重,中医药业务量逐年减少,中药利用率降低,中医药的市场份额少,中医人员社会地位下降,中医人才老化严重,导致农村中医药市场萎缩,明确了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也与政府及相应部门的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够有密切的关系。

我到平阴作调查时,这里的农村中医工作确实给人新鲜感和一种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的感觉。这个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将中医药全面纳入应用和报销范围,实行鼓励应用中医药的政策后,通过查看报表,并到卫生所去查看处方量可以看出,半年来平阴中医药的发展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据统计,中医药业务量增长了34%。通过调查发现平阴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行政主导是前提,激励机制是根本,普及中医药知识是基础。

所以中医在济南农村的发展应加强政府投入和主导,下力气实施“泉城中医承接计划”,在新农合中循序渐进地推广“平阴经验”,通过中医药学会把中医知识传授下去,稳步地抓好中医知识普及工作。

实施“泉城中医承接计划”

“承接计划”的大体内容是,从明年开始,在全市农村(乡镇以下)每年选拔50名老中医,同时确认每人带1~2名徒弟,师徒之间签订带徒协议,每个老中医及每个徒弟每月资助300元,连续资助5年,同时进行严格的监督与考核制度。做好“承接计划”要解决好四点:选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进行培养,怎样保证钻研经典、强化临床、广拜名师三者相结合,怎样考核培养效果监督有效。此项工作的前提是单位支持,领导重视,并且老中医愿意传授。要求制订带徒计划,老中医有教的计划,徒弟有学习的计划,3年或5年能够达到什么目标。同时要求每个老中医要每月至少在本乡镇内,面向乡医开展一次以中医理论或中医专病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讲座或培训。每年对被带人员进行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及现场技能考察。老中医的条件是50岁以上,中医饮片处方量平均每月达到一定数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进行知识与理论表达,在本乡镇内群众认可度较高;对“徒弟”的要求是,首先必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然后愿意学习中医,再就是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素质条件,直系亲缘关系的适当照顾学历,一般要求正规中专以上学历。

扎实有效地推广“平阴经验”

平阴县对中医药扩大报销比例和对应用中医进行补贴的办法,可以说是对中医药在农村中的一个创举。它从中医的实际出发,抓住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契机,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可以说是带了个好头,为中医药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这里需要向群众及医务人员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中医药要提高报销比例,有什么依据?二是平阴县为什么分别提高10%和20%的比例,根据是什么?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有什么事实依据呢?我们通过论证和摸底找出18个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病种,对他们应用中医药、西医药及中西医联合治疗所需要费用进行比较性研究,从而找出中医药与西医药的费用不同,从理论上说明应用中医药确实便宜,通过统计学处理,还将更进一步确定应用中医药与应用西医药的费用差距比率,为制定中医药合适的报销比例提供科学的依据。但对某个病种的费用调查实际上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因为病有轻重缓急,病程有长短,或有无并发症,或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某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很多,一般难以掌握和比较。但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首先从诊断上使中西医的病种相对应一致,并规定好上述所列的条件,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开展“乡村中医普及活动”

在调查中,很多乡村医生反映,原来中医学会经常在农村组织学术活动,但这些年来基本没有再组织什么学术活动,人们都快要把中医学会“忘记”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学会的优势,利用城市中的中医药人才资源优势,把农村的中医药人员重新组织起来,长时间大面积地开展“乡村中医普及活动”是坚守农村中医药这块阵地的基础。

从管理的角度,中医主管部门要与医学会团体配合起来,在农村要重新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学会,这个组织的基层要建立在乡镇,重新进行会员登记,但不能收费。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两方面的积极性,对城市中医专家来讲,要使他们愿意下去,能够下得去,结合职称评定工作,要求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以上,对中医药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讲座培训,只要累积服务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就认可。由于中医药的利润和收益太少,可能即使免费的培训,乡村医生也会认为用处不大,也就不愿参加,要利用在新农合中推广“平阴经验”的有利形势,加大应用中医药的补助力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关心中医人员的切身利益,注意工作方法

我们的中心任务是要振兴中医,使她真正服务于人民。那么,我们对于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切身利益问题,就一点也不能不重视。在我们的工作中,这几年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多一些,真正去了解最基层中医情况,为基层人员办实事的人少了。我们的许多会议和文件只谈如何振兴中医,在人才上、在继承上、在理论上、在临床上等等,但很少谈中医人员在工作中的切身利益,所以中医人员对这样的会议和文件兴趣越来越小,这也是我们中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一个好的管理者,如果是一个乡镇的管理者,那么就应对本乡镇的中医人员具体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要全面及时地了解,比如谁家遇到什么大事了,经营陷入困境了,我们的管理人员要带头为他们想办法,尽量减少损失,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得到帮助。如果我们的大多数管理人员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受到他们的拥护,党的中医政策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中医也就真正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