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科专病,打造中医特色品牌;广揽人才,培养铁杆中医队伍;发展治未病,扩张中医药服务阵地……日前,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中医院院长论坛上,院长们纷纷交流经验、出谋划策——中医院怎样打造特色优势
本报记者 樊丹
新闻背景:
王女士咳嗽反复发作,因信赖中医药到中医院就诊。她还没讲完病史,医生还没有把脉、看舌苔,却已麻利地将血生化、X线片检查单开出来,处方上全是抗炎止咳类西药,没有一味中药。她疑惑了,“这还是中医院吗?”这样的事例如今并不鲜见。
随着西医的发展,许多中医治疗方法被取代,如清热利水通淋排石被碎石技术取代,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被介入和微创技术取代,补肾利水排浊治疗慢性肾衰被透析技术取代……据江西省2008年95所县及县以上中医院统计分析,业务收入18亿元中药品收入为8.9亿元,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36%。中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直接影响了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制约着中医药的发展。
11月10日,来自各地的中医医院院长会聚广州,参加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院等承办的全国中医医院院长论坛,就中医院如何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等问题深入研讨。
以专科专病,打造中医特色品牌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管理好、中医药优势明显的中医院。从1996年起门诊量就连续十几年居全国中医医院首位的广东省中医院,大打中医特色牌,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坚持中医特色,靠中医优势发展中医院”的特色之路。
“群众喜爱和接受中医药,是因为它的特色和内涵”,该院院长吕玉波介绍,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努力挖掘和继承古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全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独到技术,本院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同时,强调一个病一个病地研究、一个证一个证地探索,建立中医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提高临床疗效。目前,该院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15个;2008年门诊量达到495万余人次;平均每天中药饮片使用量超过8吨,院内制剂370余种,床位数超过3000张。
“重点专科的特色,要通过积极开展价格合理、群众乐于接受且效果显著的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来体现。”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杨卓新表示,要鼓励专科通过中医理法方药辨证使用中药,提升中药饮片使用率,并大力推广使用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来丰富专科治疗手段。
专科建设好了,在同行的“圈子”内和市场的“占有”上名利双收,而且对其他专科在特色发挥、技术提高、科学管理、人才培养、拓展市场、课题研究等方面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有效激活了其他专科创建名科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一个“宝塔型”的名科群。
杭州市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等单位始终把特色专科建设作为推进医院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目前,太和县中医院骨伤科、心脑内科、针灸推拿科、肿瘤科已形成品牌优势,成为该院的四大拳头科室,病人辐射到河南、山东、亳州等周边10多个县市,县域外门诊病人占27%、住院病人占42%。
遵循自身规律,培养“铁杆中医”群
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各中医院院长一致认为,中医院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
被全国名老中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誉为“铁杆中医黄埔军校”的广东省中医院,针对不同年龄机构和知识结构的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如在实施朝阳人才管理条例中,选拔有潜质的年轻医生作为重点对象,通过“邓铁涛人才培养奖励基金”的资助,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前移;在青年拔尖人才管理条例实施中,以中青年骨干为对象,确立主攻方向,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帮助其成为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中青年专家;以“名师带徒”的方式,把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目前已有来自全国的64位名老中医带徒本院128位弟子。通过让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班学生拜名老中医的弟子为师,一代带二代,建立代代相传的师承机制,来加快人才培养。
拥有众多省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的江苏省中医院,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师带徒”、“西学中”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各类人才聚集、技术平台多元发展的格局。该院有16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19名,硕士生导师56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7人,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17人。医院的人才优势有效提升了学科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区域外患者就诊。
发展“治未病”,扩大中医药服务阵地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理论方法,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就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实施治未病战略是扩大中医药服务阵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各中医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两年来,一条新的医疗模式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出现——“生命力医疗”。院长老昌辉介绍,这一模式不仅包含中医“治未病”理念,而且涵盖中医医疗、自然营养学、健身运动学、心理学等内容,对象不仅是已病之人,还包括未病之人。
“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诊疗项目,如以中医‘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心理干预辅导、以全息针刺为主的‘生命力针刺’、‘天灸’疗法、中医膏方、经络注血疗法、中医药特色理疗、中药熏蒸、按摩保健、针灸美容等,通过中药、饮食、心理等综合调养,提高人体抵抗力,达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的目的,深受群众的喜欢,就诊量日益增多。”老昌辉表示,这一模式为中医“治未病”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适宜推广的典范。目前,该院整合了原南海区沙头医院为该院分院,以“生命力模式”为指导,推广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社区中广泛应用,并把已经成熟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技术广泛应用于分院及各个社区站所。
浙江省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以来,设立了健康状态辨识中心、健康干预中心和妇幼保健中心,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方案和因时、因地的个性化健康调养干预方案,拓宽了服务领域,提高了两个效益。目前,儿童保健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83%;妇女保健门诊人次同比增长53%;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同比增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