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理论支撑中医走不远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1-06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近代以来,时而有反对中医的人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批评。最早出现的是否定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它对于中医临床没有指导作用。或以为它陈腐玄虚,不合时代要求;甚至认为这是哲学思想,而非医学理论,其宗旨是要中医学取消阴阳五行学说;或者以解剖实证为标准,说中医的脏腑经络也是粗浅、原始的医学知识,也应该“改错、纠谬”。如此,中医所剩下的就只有经验方、针灸拔罐等“具体经验”可被接受的东西了,中医也就只有“医”,而无“学”了。难怪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中医有经验,谈医理那是不合格的”,还有一些反对中医的人主张:“经验可以进实验室加以验证,而贯穿经验的中医理论必须要打破,这就像一串珍珠项链,珍珠的经验事实可以要,而串项链的理论绳索必须扔掉。”把中医理论打散,然后去掉中医语言,以西医可以接受的现代语言,对于中医理论进行“重建”的主张,也时常会出现在刊物或论坛上。

如何看待中医的理论体系,关系到中医往哪里去的问题,也是如何看待中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大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应听之任之,甚至随波逐流。

笔者认为,中医之所以有悠久的历史,按照自身特色不断发展,数千年不灭,在近代屡经磨难而不倒,且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步入欧美,走向世界,深受欢迎。说明中医学有广泛的普适性,其科学原理落在现代西医的目光之外。中医先贤们是善于吸收中华民族大智慧的典范,善于以天地自然为师,细心体察人体的各种变化,走了一条与西医解剖、分析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因此才构建了不同的知识体系。

中医学依据生成论的原理,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生成的、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过程,从来没有改弦更张地走研究解剖结构、按结构求功能的发展道路,而是在“时空整体观”的指引下,枝繁叶茂,不断发展壮大。“树再高,不能断了根本;水再长,不能断了本源。”刘明武先生这句话,值得大家重视。如果按照探索解剖结构、化学分析的规则走下去,中医就会嫁接突变,将成为另外一个学术体系,而不再是靠固有特色发展的中医了。

中医的脏腑尽管离不开具体的实质器官,但是这些实质器官只是中医构建理论模型的道具,而不是其对于具体形质的简单描述。在中医的经典里,脏腑是用来表述脏象的道具,因此才有肝肾居下焦的说法,“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说的不是具体的呼吸道。肺有几叶,中医并不关心,更不用说肝脏的硬度、心脏的冠状动脉、肾与输尿管的连接等。因为这些具体情况,与四诊八纲无关,汤药、针灸、按摩也不直接对应这些结构。在西医看来非常重要、弄不清楚就无法谈论疾病的东西,在中医眼中并非如此。所以,即使脾破裂之后,西医切掉了病人的脾脏,这个患者因为饮食不下,消化不良找中医看病,中医还会按照“脾为后天之本”辨证。西医切不掉中医所说的脾脏,这就是中西医思维的差异。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医。

中医所说的五脏,是生命整体的核心。凡是有皮脉筋骨肉的地方,就有五脏与之联通。因此,手上、脚上、耳朵上、舌头上都显示五脏。五脏的变化情况,可以从一段桡动脉里反映出来,也可以从足底、耳穴学上推测出来,这一点不懂中医的人永远搞不明白。

但是,全息生物学说认为,人体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影;克隆技术证明,把耳朵尖体细胞的细胞核接种到一卵细胞内,就可培育出一头克隆牛。可见局部就是整体的缩影,生命的整体不是不同部件组合起来,而是整体生成的。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都是时空整体性的体现。因此,肝才能够通于木气,能够配东方,能够喜酸味。中医所说的五脏,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广泛联系的整体模型。在包膜里找肝、找纤维化,在心脏上找冠状动脉、找心肌,那不是中医的传统。

如果中医失去了传统,一切按照西医的知识结构重建自己,也就逐渐走向改变自身,被西医完全同化、吸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