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中药材的质量事关患者的健康,质量不好,不仅严重影响其疗效,甚至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而且也会使人们大大降低对中医药的信任程度。目前在一些中药材市场上,鱼龙混杂,假药、劣药充斥,违法经营屡禁不止,令人十分担忧。
笔者认为,当前中药材市场上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以次充好。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有些中药具有相似性,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从而获得巨额利润。例如,浙贝没长大的时候和川贝很像,有人便用浙贝来代替川贝;即使同样是川贝,品质也有好有次,最好的松贝每公斤要1800~2000多元,而普通的平贝只要80元/公斤,不法分子便用平贝代替松贝;还有人用产地不地道的药材代替地道药材,比如常用的活血药丹参,以野生丹参最好,而一些人工种植的丹参色红、片大,非常漂亮,但丹参酮含量远远低于药典的相关规定。
二是以假充真。假药材可能完全没有功效甚至有一些毒副作用。不法商贩主要是利用一些与中药材外形相似的物质制成假药。比如,用麻薯或土豆代替天麻;用外形、颜色非常相似的亚香棒虫草代替冬虫夏草;用菊科红花冒充藏红花;用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物质伪造成鹿茸等。
三是炮制不合要求。中药的炮制对中药发挥应有的疗效至关重要。比如,生黄芪与蜜制过的黄芪药效就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益气固表,后者只能起到补气的作用;山茱萸在炮制时应用黄酒蒸,没有蒸过的药材几乎完全没有药效;吴茱萸按规范应用黄连炒,以降其燥性,而没有炒过的吴茱萸被人服用后可能会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有些药物如马前子、乌头类、半夏等,必须炮制后才能使用,否则会有剧毒。所以,中药饮片的炮制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在某些药材市场,一些家庭作坊却冒险在进行中药饮片的加工,打着卖药材的名义卖饮片,以牟取暴利。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中药材市场的经营秩序,还威胁着患者的健康,而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虽然我国药品管理法对于药品的生产和经营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要求不得从不具备法定资格的药品经营企业和非法药品市场购进药品,可是很多诊所甚至医院为了节约成本,还是从一些药材集散地直接进货。而有关部门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够。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09年5月27日起施行。《解释》中 明确规定,“实施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据此,对于医疗机构这类特殊主体实施的销售假药、劣药行为,将作为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的共犯,依法定罪处罚。
纯净中药材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大对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分子的打击会起到震慑作用,但要想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干干净净的中药材市场,必须对从中药材种植直至使用的整个过程,完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