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讯 人们通常认为中枢神经损伤难以逆转,然而近年来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显示,中枢神经缺陷及损伤后一定程度的结构及功能替代与重建是可能的。
在近日于北京闭幕的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第二届年会上,来自18个国家的32名科学家联名发布《北京宣言》,提出其学会的目标即是促使各类神经退变疾病或损害的神经功能重建与恢复,并认为任何一个对提高生存质量有益的微小功能改善都是值得肯定和重视的。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神经再生学教授吉尔弗雷·莱斯曼(Geoffrey Raisman)及其团队在会上展示了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对臂丛神经撕裂的大鼠的研究中发现,移植成年嗅鞘细胞可使大鼠恢复复杂的感觉输入及有意识的前腿功能。而传统的脊髓神经根植入术虽然可使患者运动功能得到一定改善,但无法令其恢复感觉以及手的使用。
莱斯曼教授说,神经的损伤好比公路上出现的巨大裂缝,神经学家们在探索如何将“裂缝”填补上使“车辆”恢复通行,在寻找可以克服瘢痕障碍,提供神经生长所需分子,建造神经纤维通过所需的支架并促使再生神经穿过损伤区的方法,嗅鞘细胞移植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谈到在临床上的可行性,法国激光刺激研究实验室主任阿尔伯特·鲍勃特(Albert Bohbot)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嗅鞘细胞移植后联合其激光针灸疗法可使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水平以及内脏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他认为,尽管在已有临床手段下所能达到的功能修复程度与患者的理想尚有差距,但每一个微小改善都是有意义的。
“目前人们在尝试的治疗神经功能缺陷的干预手段很多,涉及多个部门。我们需要在联合国及世卫组织框架下找到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来为研究提供更为规范的环境。”阿尔伯特·鲍勃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