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诊断治疗消化道肿瘤

时间
2005-03-17

据科技日报讯(冯琳)近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彭贵勇教授等对外宣布,他们创新性地用超声内镜、放大内镜及色素内镜技术诊断消化道肿瘤,基本达到对消化道肿瘤性疾病的定性质、定位置及定深度诊断,明显提高了诊断水平,较准确地指导内镜微创治疗,为消化道肿瘤性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消化道常见肿瘤性疾病(包括消化道癌、粘膜下肿瘤及息肉),是消化道的常见疾病。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在内镜下正确鉴别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对息肉的处理及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黏膜下肿瘤由于生长在消化道壁内,普通内镜不能对其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更不能为其治疗提供建议。

西南医院消化内科专家从2001年开始应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对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已对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息肉及黏膜下肿瘤进行了超声内镜或超声小探头及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诊断。其中消化道早期癌46例,食道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6例,胃黏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局灶性中重度肠化8例;消化道息肉860例;黏膜下肿瘤268例,有效地提高了对消化道肿瘤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多种内镜微创治疗方法,对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进行了内镜治疗。

据彭贵勇教授介绍,色素内镜是通过黏膜染色帮助识别病灶,判断病变的良、恶性,提高早期癌的确诊率,并可有助于观察癌浸润境界及深度。放大内镜常用于观察黏膜的陷窝及绒毛的各种变化,介于肉眼和显微镜之间,接近实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助于病灶性质及浸润深度的判断。超声内镜是将内镜与超声相结合,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并在内镜直视下,将超声探头置于病灶旁进行超声扫描,以获取管壁层次的组织学声像特征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因此,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癌累及的范围和深度及黏膜下肿瘤的起源。

根据病灶大小、形态、部位、性质及侵犯深度不同,分别或联合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黏膜切除术、分片黏膜切除术、透明帽负压吸引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及氩气刀治疗。

有关专家称,随着消化内镜器械及诊疗技术的发展,通过内镜诊断治疗成为消化道肿瘤性疾病治疗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