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首例面部移植手术引争议

来源
网摘
时间
2008-12-23

据《纽约时报》17日报道,两周前,美国克利夫兰医院的外科医生替一名女性更换了80%%左右的面部皮肤,并移植了骨头、牙齿、肌肉和神经。这是美国第一例面部移植手术,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复杂的面部移植手术。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院整形手术研究室主任玛丽娅·斯米诺说,这名女性因面部(眼睛、大部分鼻子和上颌)受到严重创伤,无法呼吸和品味食物,也无法微笑。

该面部移植手术历时22个小时,8名专家对这名女性的骨头、肌肉、血管和神经进行了移植。医生估计,6个月后,该女子会恢复面部表情,一年后,面部功能会完全恢复。如果手术失败,医生将会用该女子身体的其他皮肤来进行面部移植。因为人体面部结构的差异性,该女子并不会长得像捐献者。

据悉,该手术是全球第四例面部移植手术。2005年,法国的外科医生首次对一名被狗袭击的女子进行了面部移植手术。经历了2次排斥现象后,该女子正在缓慢但稳定地恢复之中。

2006年,中国医生对一名被熊抓破脸的30岁病人进行了面部移植手术;2007年,法国医生对一名遭受神经纤维瘤的病人进行了面部移植手术。

面部移植手术一直面临着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开展此项手术是出于美容或者邪恶的目的,好莱坞电影《变脸》生动地表明了面部移植给人们带来的恐慌,而有关的医学和伦理学评论也导致人们对此手术有颇多怀疑。

首先,该手术要求病人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这种药物可能具有副作用甚至导致病人死亡。2003年至2004年,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和法国的一个伦理委员会分别发表文章指出,面部移植手术的风险远超出其好处。

也有人说,面部损伤并不会威胁生命,但后续的麻烦可能很多,所以并不一定需要进行面部移植。伦理学评论质疑,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是否就应冒免疫排斥风险呢?

而且,捐赠者稀缺也是一个问题。芝加哥大学麦考林医学伦理中心主任马克·希格勒说:“脸部同身体内部器官的区别在于,脸部拥有丰富的感情和表情。因此,很多家庭都不希望其过世的亲人成为捐赠者。”同时,该手术最大的障碍是找到性别、血型、年龄、种族相同的捐献者。

但另一方面,医生认为病人面部受伤后就会存在生不如死的感觉。医生说:“有很多病人受伤后躲在家中,害怕进商店,因为他们觉得无法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希望手术能帮她们重新找回自信,享受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幸福。”

洛杉矶希达西奈医疗中心卫生保健伦理中心的主任斯图亚特·芬德也说:“不要贬低拥有一张遭到毁容的脸所面临的生活困难,没有一个人能在歧视中过一生。”

2004年,克里夫兰医疗慈善评论委员会称,面部移植手术是合乎道德的。生物伦理学家埃里克·寇迪西支持该项手术,他说:“这并非只是一个外科美容手术,脸部是人的身份和精神面貌的体现。”

医学伦理学家说,脸部移植手术并不同于其他移植手术,其给病人带来的风险和好处都要认真权衡。

希格勒希望,应像评估其他外科手术一样,建立一套标准进行严格的面部移植术前评估。他说:“我们需要充分的科学背景来证明该手术成功的几率很大;也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享有盛誉的专业医疗机构来实施手术;同时,在术前也要倾听来自于专家的公开讨论、共同评价和建议。”

芬德则希望对该类手术进行一个更为广泛的基于“社会公正”的成本效益分析,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下,面部移植手术的成本太大,而其作用却并非立竿见影。但他同时指出,医疗手术革新带来的好处也并非完全能够预计到。“有人会质疑病人冒着未知的风险进行手术得不偿失,但病人会说,我现在就面临麻烦,想解脱出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