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学中医——一衣带水针灸之缘

时间
2007-08-06

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人民就很重视互通往来,两国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历来我们将中日关系称为一衣带水。日本经济位居世界前列,科学技术发达,我国不少学子东渡日本,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而同样有很多日本青年来中国留学,学习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日色雄一就是其中一个。

今年29岁的日色雄一是日本横滨县横须贺市人,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他告诉记者,他毕业于日本明治针灸大学(现改名为明治国际医疗大学),曾三次来中国学习中医,到过多处拜访名师。

小时候雄一身体一直不太好,一次骨伤让他与中医结缘。当时家人带他去了一家正骨医院,运用中医手法配合针灸治疗,没多久就痊愈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学习中医针灸。当时全日本也只有明治针灸大学一所针灸院校,公立的针灸医院仅有两家。不过针灸在日本民间很受欢迎,到处可见私人针灸诊所。正是童年的切身经历让雄一迈入了明治针灸大学的大门。

因为立志要当一名医术精湛的中医针灸大夫,雄一在大学里不满足于老师课堂所讲的那些内容,经常泡在学校图书馆里。那里有好多翻译成日文的中国古代中医典籍以及现代名医著作。1997年,刚上大二的他看到了中国针灸专家郑魁山教授在著作中提到的“虚则补,实则泻”理论,他向老师请教在针灸手法上怎么体现这个理论,老师却没能给他讲清楚。当时他想,以后一定要去中国学习中医,学习针灸,因为中医的根源在中国!

2000年,毕业后的雄一去了一家正骨医院工作。在给患者的治疗中他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去中国求学的念头愈发强烈了。2002年,他辞掉工作,只身踏上中国的土地。

刚到中国,雄一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这时,他发现语言成了他学习中医的最大障碍。虽然之前他学过一些简单的汉语,但要在中国生活学习,尤其还要学传统中医,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老外”。随身带着汉日字典,不懂就问,他的中文渐渐进步了。而在广安门医院的进修,让他见到了中医的“冰山一角”。就在他打算潜心学习的时候,2003年的非典袭击了京城。由于家人的担心,他回到了日本。

非典过后,雄一再次来到中国,几经辗转,来到甘肃兰州,见到了一直想见的郑魁山老先生。由于郑老先生年事太高,他让雄一跟随自己的儿子郑俊江教授学习郑氏针灸。勤奋好学的雄一深受郑教授喜欢,郑教授自是不遗余力地教他。时光荏苒,雄一的针灸水平突飞猛进,与他在日本时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越学他越觉得中医博大精深,如果需要再提高和突破,必须研读古代医籍,博采众长,精研理论。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亲戚、日本大阪Orient出版社社长野濑贞先生。野濑贞与中国很多中医名家都有交往,通过与中国著名医学文献研究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联系,雄一第三次来到中国学习中医,继续深造。

在来中国之前,雄一在东京一家针灸诊所出诊。他碰到一个坐骨神经痛患者,这个患者患病20多年,先后去过日本十几家大医院,病情一直没能得到改善。雄一运用自己几年来在中国所学的针灸技术,经过三四次治疗,患者的症状就大为改善。这使他对中医、对针灸的信心大增。

2005年9月,日色雄一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医史文献研究室严季澜教授的研究生。面对着浩瀚的文献著作,这时他才感觉自己真正进入了中医的大门。他每天如饥似渴地研读那些艰涩的古代医籍,由于语言问题,他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严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补上了在日本时不够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在经典著作中,他循证针灸临床技法的理论源头。他对中医的造诣也与日俱增。假期回日本,他经常被邀请去讲课,日本学生很喜欢他讲的内容。他现在的同学张海鹏告诉记者,雄一非常聪明,悟性很强,而且勤奋刻苦,深得老师的喜欢。

对于将来,雄一说,他打算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读博士,等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回日本。把深厚的中医理论和精妙的针灸技术带到日本,让日本人感受中医的伟大!

编后语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大有形成“中医热”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效果。中医的根在中国,来中国学习中医的外国人逐年增加。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外国留学生总人数已接近4000人。留学生教育促进了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医教育带来了活力。

我们特开辟《老外学中医》栏目,介绍外国朋友在中国学习中医的经历、经验和趣事,以飨读者。(中国中医药报记者高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