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椒南园区的海正药业污水处理池
华海药业位于临海园区的新厂区正在建设中
江南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日子。早在近三年前已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基地,却有些荒凉与沉寂。沿台州东海滩涂上修建的马路一路走来,园区内为数不多的企业正在建设厂房,已经建好的厂房干净而整洁,只是空气中弥漫的怪怪的味道与印象中的江南早春对接错位。
尽管有咸湿的海风吹拂,怪怪的味道也难以被驱散得一干二净。正是这味道,令这一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的建设陷入困境。在这尴尬局面的背后,折射出我国化学制药业的发展方向……
原料药基地的由来
浙江是我国的医药大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医药产业平均增长率为33.6%,医药产值已经从1990年的全国排行第八位跃升至2002年的第三位,出口交货值列全国榜首,医药利润总额居全国第二位。令人兴奋的排行榜鼓舞浙江人要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迈进。
据浙江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介绍,位于浙东南的台州有40多年生产医药化工的历史,医药业也是台州市重要的经济支柱。2001年台州市医药及医药中间体产值达123.99亿元,2002年达160亿元,占浙江省医药业1/3以上。在台州,不仅医药产业的总量大,而且品种齐全,许多医药产品具有规模化、系列化优势。如激素类、抗肿瘤类、抗生素类的产量和出口量居浙江省第一位。
海正药业公司不仅是台州的骄傲,也称得上是浙江乃至全国药企的佼佼者。作为我国抗生素、抗肿瘤药生产基地,其生产的新型他汀类降血脂药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也是WHO指定的我国惟一一家生产抗多重耐药性结核病药物的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仅海正药业一家就有9个产品通过了美国FDA认证,7个产品通过了欧共体COS认证,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在台州,海正药业之外的其它企业的一些产品也可圈可点。华海制药公司治疗心血管药卡托普利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依那普利的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九洲制药公司治疗癫痫病药物卡马西平占世界产量60%;永宁制药厂的头孢菌素侧链及某些头孢菌素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仙琚制药公司生产的计生用药和激素类药物在国内外市场也有明显的竞争力。而且,台州市生产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特别是诺氟沙星的产量占全国同产品的80%。台州市的八大系列原料药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年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产品有6个,超5000万元的有7个。
整个台州市医药企业多年来发展的事实已经表明,将这里建设为国家级原料药基地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更何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上跨国制药公司转移生产,将原料药生产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就是他们相中的加工基地之一。面临这一难得的机遇,浙江省和台州市有可能成为化学原料药制造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药品加工车间。
浙江化学原料药基地建设管委员会江厚斌副处长告诉记者,台州市政府考虑医药业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建设一个国家级的基地将有利于整合、提升医药产业,有利于加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大企业。基于这样的想法,市里积极向上级申报建设化学原料药基地。
2001年8月,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浙江省化学原料基地总体发展规划;2001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建设以台州地区为中心的“浙东南化学原料药产业基地”,建立以化学原料药、中间体为主导的出口产业群,力争到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出口25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15%左右;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500亿元,出口40亿~50亿美元,抢占国际原料药市场25%~30%的份额,最终形成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
美好蓝图与尴尬现状
国家批准的基地以椒江为中心,分为两个园区,规划总面积为30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椒江以北的临海沿海工业区(以下简称临海园区)占地20平方公里,椒江以南的椒江医药化工开发区(以下简称椒南园区)占地10平方公里。椒江大桥已将两岸连为一体,规划建设中的椒江江底隧道将直接连接两个园区。基地北岸周边尚有约30平方公里的非耕地,可为基地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台州东临大海,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可以利用港口优势,计划中兴建的两条高速路也为基地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据了解,基地区域环境规划已于2001年6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规划蓝图是美好的。2002年12月,台州市委研究决定成立基地建设管的专门理机构,负责协调监督工作。2003年5月8日,管委会正式组建运行。然而10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园区的招商情况并不理想,基地建设进展缓慢。
自从批准基地建设后,有关部门在发展医药产业与环保关系问题上产生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不可能不顾环保而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通过基地建设可以促进浙江医药产业整合,彻底整治一批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污染严重的企业,最终达到环保的目的。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医药化工为台州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给自然环境也带来了严重污染。在过去的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防治之前,把企业集中起来搞基地,环保措施稍有不慎,将会导致集中污染,造成更大的污染源。
在台州,环保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相左的两种意见,令基地建设举步维艰。
据有关人员介绍,目前规划中的椒南园区基本上完成了建设,但实际占地面积还不足5平方公里,而且台州市生活区正逐渐向椒南区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园区以后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原料药生产产生的“三废”将与城市居民生活产生矛盾。
实际上,在2002年12月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已做出决定,椒南园区绝不扩大。在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若再审批新项目,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和专家的审评。2003年,整治污染是台州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在环保的压力下,迄今为止,椒南园区还没有批准一家新企业入驻。“城市布局不合理,我担心今后椒南园区将逐渐萎缩。”一位业内人士说。
台州市市长瞿素芬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椒南园区是否会萎缩,从长远看还不好说。但现在在不足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搞基地,只能把原来污染重的小企业关掉,扶持污染小的大企业。市里工作的侧重点在椒南园区,正在搞污水在线监测,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将无法进入城市管网。
而主要由临海区政府管辖的临海园区进展也不顺利。呈长条状的20平方公里基地原计划与北面的杜桥镇相隔2公里,为了防止废气污染生活环境,园区又准备向南推进,与生活区间隔3.5公里。目前已经有28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园区原有的13家企业。但至今没有一家省外企业入驻,更不用说跨国公司。据说,去年曾有一家日本企业来考察,荒芜的土地、泥泞的道路,令考察人员掉头就走。据介绍,今年园区的主干道已经铺好,有几家环保公司也准备参加园区的招标。
瞿素芬市长说,基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临海园区只能先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搞试点,市里也不想一下子把基地扩展到太大的范围。由于园区内环保设施没有跟上,也影响了大企业进入。
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难题
临海园区管委会主任李伯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基地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台州市医药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基地通过近3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体来说仍处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
到2003年底,临海园区投入生产的13家企业,基本是基地成立以前引进的小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仅1家,其余产值均没达到5000万元;而引进的大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建设进度缓慢,对基地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基地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在现生产企业中新产品少,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2003年,基地基础设施累计投入仅有7300万元,与计划中的基地前期建设水、电、道路、通信、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总投资11亿元相比,显得杯水车薪。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也阻碍了基地招商引资的步伐。
最令人头疼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前几年部分企业引进的生产工艺、生产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而对现状又采取拖、等、看的态度,没有花大力气进行彻底改造,一旦气压、风向交合,有可能成为污染源。而且,周边部分群众认为,引进企业越多,污染越严重,抵触情绪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基地的投资环境。
已经建设了近三年的基地,在没有庞大资金做后盾、没有有力的环保措施做支撑的背景下,至今无法发挥作为国家级基地的集群效应。那么,究竟是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如何正确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请见本刊下期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