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药店申请医保定点资格的热情相对于几年前似乎降温不少,这是业内人士近日向记者透露的。北京某药店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他们的药店还不是医保定点药店,但该店短期内不会申请医保定点资格,原因是“拥有医保资格的意义不大,仅仅是多了个头衔而已”。
“我们药店获得医保定点资格一年多了,拿着医院的医保处方来买药的人实在太少了!基本上十天半月才能接待一位。”天天好大药房北京地区总经理陈俊珍的话验证了这一点。而天天好大药房行政副总经理李晖也表示,医保部分药品占药店整个的销售比重偏低,而同样的遭遇在北京其他药店也屡见不鲜,不少药店负责人除了抱怨只有无奈。
业内抱怨纷纷
在北京,有不少医保定点药店都在埋怨医保的“牌子”并没有给其带来多大经济收益,当初获准医保资格的喜悦也难觅踪迹。本以为可以分食医保这块“蛋糕”,但微小的处方量让业内颇感尴尬和失望。
究其原因,业内专家认为,在目前医、药还没有分家的情况下,药品收入约占医院总收入的1/2,这意味着医院药房和医保定点药店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竞争关系,医院不会主动给参保患者开外购处方。(通常,医院采取的办法是故意把字迹写得很潦草,让外人看不懂;或者使用代码,让患者拿出去也买不到药;或者是在处方中开具一些药店很少或不经营的冷门药品及输液、针剂类药品)。
另外,只有拿着盖有医院外购章的医保处方到定点药店买药,相关费用才能到社保中心报销。而大多数患者也并不知道可以在就医时要求医院开具专门的外出购药处方,自己持方到医保定点药店购药。信息的不对称让患者无法选择在药店里购药。
此外,北京地区一直没有建立便捷的医保刷卡结算系统,缺乏完善到位的硬件支持,药店的医保业务也难以顺利开展。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高科技人才汇集的北京,开发一套医保刷卡系统根本不可能存在“技术”问题,而一些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可能才是影响这套系统几年未建起来的真正原因。
珍惜无形资产
难道医保定点资格真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吗?在听取叹息声一片的同时,记者却听到了来自北京德威治大药房的不同声音。北京德威治大药房北太平庄店执行总经理朱美珠告诉记者,自该店2005年9月取得医保定点资格后,2006年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了近10%。目前,该店平均每个月能接到近50张的外购处方,其中绝大部分为中药饮片处方,来自单位医务室、小门诊等有处方权的地方。
“我不同意医保定点只是‘鸡肋’的说法。至少在我们取得了医保定点资格之后,从客流量上可以看出我们店的人气提升了不少。”朱美珠表示,“取得医保定点资格是政府对药店的认可,药店也能因此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这是一个无形资产。”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位官员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造成目前大多数医保定点药店齐声抱怨没有直接收益的根本原因,还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未实现医药分家的目标。但这不能抹杀“医保”二字的价值,有了它,可以大大提升药店的诚信度及品牌知名度,在取得社会效益之后一段时间,经济效益也将显现。他认为,医保定点药店应该在提升服务技能、强化专业服务上多下工夫,发挥自身的优势。
而李晖的想法似乎代表了多数拥有医保定点资格的药店经营者的心声。“众所周知,药店里药品价格是由市场杠杆在调节,因此,医院里许多药品的价格都比药店高。从帮患者减负的角度来说,到药店买药,有利于帮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鼓励患者自由选择购药,给予定点药店和医院药房同样公平的竞争机会。同时药店也应加强宣传力度,让患者了解到,药店里也可以买到处方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老百姓看病之后,到医院药房拿药还是到定点药店购药,决定权应该交给百姓,尤其是医院加盖外购章的规定值得商榷。这位业内人士还透露,其所在的企业近期也将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医疗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如尽早建成医保刷卡系统,定点药店就可以充分展现出其“扎根在百姓身边”的优势等。
相关报道:
在新版《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列入医保范围的药品共有2122种,而医保定点药店经营的品种远远低于这个数字。美兰德信息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40%的医保定点药店经营的医保用药种类在300种以下;20%的医保定点药店经营的医保用药种类在300~500种之间;仅有10%的医保定点药店经营的医保用药种类超过1000种。平均下来,每家医保定点药店所售的医保用药种类为610种,还不到目录的30%。
据了解,医保定点药店接收的处方中,多数是治疗慢性病的药品和普通常用药,两者的比例分别占36.4%和53.6%,重大疾病用药只占7.8%。“有些医保药品我们进货后,一个月卖不了几盒,很快就被调整出去了。”天天好大药房负责人陈俊珍表示,“现在我们的医保用药品种主要集中在常用的抗感冒药、解热镇痛药、皮肤外用药、心脏病用药、抗高血压药、平喘止咳去痰药、肠胃用药及眼科外用药这8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