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招标商回应指责:药品招标中介机构是弱势群体

时间
2006-03-30

矛头指向在医院推销招标品种之外药品的“药虫”

据新京报讯(记者李宗品)不久前,国内药品产业界掀起了又一轮针对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及中介服务商的批判“风潮”。3月28日上午,北京海虹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北京鹤麒医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先锋环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3家主要招标代理商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度正面回应来自业界的强烈质疑与指斥。

代理商“叫屈”:药品招标中介机构是弱势群体

针对国内药企的质疑,昨天会上,海虹、鹤麒、先锋环宇3家代理商认为,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推行6年来,代理服务商首先提供了庞大的平台,降低了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此外,招标采购推行以前,医药行业信息化程度很低,医药机构、药企、政府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政府对药价的监管难度很大。现在,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的信息平台,国内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可以实现网上监管。

“一些企业反映的招标费用过亿元,实际上其中真正属于代理服务费的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大家却把板子打在了中介机构身上。”北京海虹药通电子商务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药企所支付的招标代理服务费上限为0.5%,与国内机电类产品招标1.5%的服务费、美国药品招标3%的服务费相比不仅不算高,“相反是太低”了,而机电产品利润仅相当于药品的1/3.“这个0.5%的收费标准是上限,执行中采取的是差额递减办法。”北京海虹药通公司副总杨康莉称,目前北京只有7家药品招标代理商,相对于北京近200家药批而言,中介机构实际上还是个弱势群体。

行会再反击:中介服务费接近药批利润不合理

“在招标采购中,代理机构确实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这一点应该肯定,但服务费还是可以更低一些。”中国药品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表示,目前药品招标面越来越广,招标金额也越来越大,代理机构的服务成本相对降低,服务费也应该降低,像全国药批行业整体利润才0.6%,而中介服务机构可以轻松拿到0.5%利润。

3家代理服务商对此解释,国内药品流通企业多达1.6万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推行招标采购制度,使大量小药批“出局”,这是大势所趋。前几年,北京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有300多家,现在进入大的招标采购体系的只有70家,其余企业大多从事临床推广了,并已经演变成向医院推销招标品种之外药品的“药虫”,实际上处于监管盲区的“药虫”才是流通领域的最大赢家。

政策前瞻 招标采购取消可能性不大

有关专家认为,作为一项改革措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大方向并没有错,只是具体操作细则仍须进一步改善,规范执行还须加大力度。

不久前,国务院纠风办在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方式,推行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办法,鼓励大型制药企业直接参与竞标。2004年底,六部委联合出台的相关政策中曾明确指出,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进一步减少投标文件数量,减轻投标人负担;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购销合同采购和使用中标药品,签订中标药品购销合同时,必须明确采购数量和回款时间;以剂型为单位进行招标、投标、评标。

背景 多数药企对招标“喊停”

今年3月10日,在京召开的“2006年卫生经济与管理论坛”上,与会药企一致表示,招标采购制度大大增加了药厂负担,少数药厂每年参与招投标费用甚至超过1个亿,同时由于医院在药品购销中的强势地位和“以药养医”体制没有改变,招标采购“让利于民”的初衷无法实现,而药品招标代理服务机构则成了这一制度运行的“最大获益方”。此外,不少药企提出,很多医院难以确定每年中标药品的销量,招标药品采购合同难兑现,拖欠货款大量存在,要和医院进行“二次谈判”,流通环节中存在的不良成本大大增加。

迄今为止,旨在“降低交易成本、让利于民”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全国推行已有6年时间,而质疑这一制度的业界呼声越来越强。2004年3月,全国13家药品行业协会曾联名上书国务院要求终止招标采购制度。2005年起,四川省卫生厅开始尝试另一种模式“挂网采购”,由主管部门定出一个最低价,愿意接受该价格的企业可直接挂网,最终由医院选择采购哪家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