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企业盘点:十大最受关注的“高管事件”

时间
2005-01-04

据新华社信息电(记者刘昕)2004年可谓是中国企业高管的多事之秋,创维的黄氏兄弟折戟于“虎山行”,中航油的陈久霖成了“利森第二”,伊利高管的东窗事发……高管事件层出不穷凸显了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缺位、利益划分等问题。下面是今年发生的十大最受关注的高管事件:

一、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并获利。2004年1月至3月,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增加。2004年4月至6月,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自从中航油事件被曝光后,来自各大债主的催款信雪片似地飞向中航油,数额累计达2.447亿美元,这其中包括三井公司1.43亿美元、富通公司33107/美元、高盛集团1590万美元、巴克莱资本公司264万美元、三井住友1130万美元、澳洲Mac-.qmn'e公司260万美元、英国标准银行1440万美元。11月17日,英国标准银行就向中航油发函,要求后者在21天内偿还全部款项,但在截止时间到来之际,中航油显然无力做出偿还。虽然该银行发言人拒绝透露将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但中航油被起诉至新加坡高级法院恐怕将是不争的事实。

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被派往新加坡接管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油于1993年成立,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2003年净资产已超过1亿美元。2002年,在新加坡挂牌的中资企业当中,陈久霖以49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600万元)的薪酬高居榜首,当时被新加坡人誉为“打工皇帝”。

12月8日,被停职陈久霖在返回新加坡后立刻被警方拘捕并接受询问。警方称,陈久霖将协助新加坡商业事务局对其违反新加坡《证券暨期货法》的问题进行调查。目前,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正在进行中航油的重组工作。

二、伊利高管被拘

12月17日,因涉嫌挪用伊利饲料公司和总公司巨额资金用于个人营利,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党委副书记兼监事会主席杨贵、副总裁詹永宽、董事会秘书张显著、财务负责人赵成霞、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李永平、董事陈彦等7人高层管理人员,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带走“谈话”。正在北京出差的集团总裁潘刚18日也紧急赶回了呼市,旋即被检方叫去“谈话”;副董事长杨桂琴出差在外,她此行准备假道它地去印度“考察”,临走之时被带回;伊利另一名董事郭顺喜也被叫去接受调查。

随后,郑俊怀、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郭顺喜等五人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其余五人回到公司。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邢宝玉明确表示,据查证,正在主持工作的伊利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李云卿、总裁潘刚、监事会主席杨贵等高层管理人员没有经济问题;郑俊怀等人将被依法正式批捕。

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乳品企业,公司自1996年上市以来,连年高速发展。2003年企业销售收入近63亿元,2004年预计销售收入可达95亿元。

然而,进入2004年后,伊利集团因董事长等人违法挪用资金问题,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矛盾开始激化,一度炒得沸沸扬扬。今年7月21日,证监会正式通知伊利集团:将派调查组进驻伊利,调查伊利集团的有关问题。8月中旬,调查组正式进驻伊利,9月中旬调查工作结束。

由于公司董事长出了问题,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已安排1名副书记和1名副市长进驻伊利。而伊利集团日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则由党委副书记、公司监事会主席杨贵和公司副总经理詹永宽临时负责指挥。

现任伊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的郑俊怀1950年出生,高级经济师。在伊利任职的20多年中,他率先在企业内部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方面进行改革;1993年组织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使原来固定资产40多万元、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乳业集团。与股份制改组前相比,净资产总额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了69倍和135倍。1996年伊利股票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伊利股票凭借良好的经营业绩,入选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样板股;“伊利股份”还连续五年被《中国证券报》和上海亚商咨询公司评选为“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之一。

三、创维遭遇“廉政风暴”

11月30日,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1位的“创维数码”主席黄宏生来港召开董事局会议,准备出席公司业绩发布会,但是香港廉政公署(以下简称“廉署”)对他和他的下属采取了代号为“虎山行”的拘捕行动。黄宏生以及创维的3名执行董事、1名财务总监等共10人,共同被带返廉署协助调查。

香港廉署当日披露说,怀疑黄宏生等人涉嫌贪污诈骗和挪用资金,同时涉嫌在申请上市前,曾经伪造会计记录,以达到该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目的。该公司将在下午举行的业绩发布会随即被迫宣布取消。同一天,该公司股票被港交所勒令暂停买卖。

12月1日,廉署又拘捕了5名涉案人士,使这次行动中的被拘捕人数增至15人,傍晚黄宏生和执行董事黄培升(黄宏生之弟)被立案起诉;两人被控涉嫌盗取公司资金逾4800万港元。

12月26日,尚未走出“廉政风暴”中心的创维宣布进行重大调整:黄氏家族成员集体撤离创维管理层,大举清理董事会有污点成员;聘请有政府背景的王殿甫出任公司CEO,成立独立委员会监督创维运作。

用了16年时间创立创维的黄宏生自卸职务,辞去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职务,转而成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并担任非执行主席。与此同时,黄宏生的弟弟黄培升、夫人林卫平、母亲罗玉英等黄氏家族成员集体终止了集团所有附属公司的董事以及管理职务。

在“廉政风暴”中涉案的其他董事也一律被清出。其中,遭猜疑最多的创维首席财务官郑建中辞去了公司执行董事职务,并以首席财务官身份从12月3日开始休假,同样曾遭调查的吴锦辉则同样辞去执行董事职务,创维原董秘梁显治也以个人原因离职。

四、“郎监管”炮轰大企业高管

从7月31日起,被中小股民称为“郎监管”的香港著名教授郎咸平,开始对著名大企业海尔连续发炮。郎咸平以“四问”的形式,质疑海尔正进行着“曲线MBO”。言论一出,证券市场顿时激起千层浪。8月21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现身在上海举行的哈佛亚洲商业年会。会后在记者紧追不舍地发问下,他首次就郎咸平炮轰事件发表观点。

张瑞敏表示,外面的质疑太多了,专家学者各有各的观点,难以做到一一回应。至于郎咸平提出的关于海尔正在进行的曲线MBO,可能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等疑问,张瑞敏说:国有资产问题有国资委管着呢,我们只管做事,不管别人怎么说!根据海尔的解释,海尔现已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存在曲线MBO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随后,8月上旬郎咸平开始对TCL以及格林柯尔提出质疑,他以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公开披露的41家电子类公司业绩数据为基础,认为TCL创业的22年,李东生由几乎身无分文演变到身价近12亿元,成为TCL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他的结论是“TCL发展的过程实际是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的过程。”

8月10日,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指责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他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8月17日,顾雏军正式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诉讼状,以个人名义指控郎咸平对其构成了“诽谤罪”。

郎咸平曾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2001年下半年他在国內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他的观点受到媒体,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

五、格力高管接连出事

2004年1月,珠海市国资局局长郭毅接替徐荣出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接着,6月份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职位又转给了珠海市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叶志雄。

8月19日,格力集团相关负责人证实,集团副总裁兼香港上市公司环球动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梁建华因涉嫌行贿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已被检察机关拘留审查。与梁建华同时被刑拘还有格力集团副总裁杜疆。梁建华和杜疆均系格力集团董事、前董事长兼总裁徐荣在位时的左右手,是格力集团当时仅有的二位副总裁。杜疆还同时身兼珠海格力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今年刚40岁的梁建华在格力集团任职时间已逾10年,1999年前任格力集团(香港)副总经理,1999年后升任格力集团(香港)董事总经理、格力集团副总裁。梁还曾任格力集团旗下最重要的企业、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董事,在董事会一度排名第三,仅次于现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和现任格力集团总裁陈元和。2002年,梁辞去了任期原定于2003年4月结束的格力电器董事一职,但在格力集团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透露,梁杜二人被拘同格力集团子公司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达公司”)抵债风波有很大关系。格力电器从格力集团手中接手凌达公司后,发现了严重的财务问题。2004年3月凌达公司原总经理高国萍被免职,同月被检察院批捕。

8月21日,格力房产公司总经理梁华应等五人又被捕。梁华应还担任格力集团旗下另一子公司格力电器的董事。9月21日,有关人士披露,格力集团原总经理苏结宏日前已经被检察机关拘留。64岁的苏结宏早在1999年就从格力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由徐荣接任。2001年,苏结宏退休。

12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格力集团下属的格力拓展公司原经理徐诚伟已于12月初被捕。徐诚伟1997至1999年曾担任过格力电器总经理助理,2000年他因工作调动离开格力电器,转到格力集团下属公司工作。徐诚伟的被捕,很可能是受原格力集团副总裁梁建华的牵连。

一年之内,五位格力高管相继被捕,已引起相关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格力集团是珠海市的招牌,集团公司成立于1985年,经过19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商贸(石化贸易)、房地产为两翼的产业格局,珠海的两块中国驰名商标“格力”和“罗西尼”都属于它旗下。2003年,格力集团总产值为151亿元,占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七分之一。

六、健力宝事件

8月25日,健力宝执行总裁江达明对媒体宣布,健力宝集团两年多来的最高层统帅张海辞去董事长及总裁职务,但仍留任健力宝董事一职。取而代之的是香港上市公司裕兴科技董事局主席祝维沙,而健力宝集团董事长一职则由此前极少在媒体上公开露面的魏小军接任。

对于离职原因,业界传言是由于健力宝目前的销售模式在经销商定货与回款方面存在缺陷,主营业务回款等面临很大压力,应收账款逐渐增多,引起众多股东不满,最终被几位大股东“逼宫”。

生于河南、香港发家、内地起飞的张海年仅30岁,一直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奇人物。他第一份工作是香港康达在内地的分公司,对于第一桶金,张海认为首先来自于朋友关系,1997年后,张海开始进入内地,通过收购成立了深圳凯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始构建被业界称为“凯地系”的投资王国。此后,“凯地系”在股市频频出手,2000年和2001年,凯地先后染指中国高科、方正科技、中科健、银鸽投资、深南光、深天马、飞亚达以及中航实业、香港中联系统等多家上市公司。

2002年初,浙江国投受托以3.38亿元收购健力宝75%股权,3.38亿元的出资人为张海、裕兴老总祝维沙及港人张金富,张海个人持有健力宝超过50%的股权,成为健力宝新掌门人。

2002年3月,上任仅2月的张海便一举炒掉了公司80%以上的原有销售人员;4月份,将健力宝下面的非健力宝品牌产品全部停产;6月份,推出全新品牌“第五季”,一气囊括果汁、茶、水和维C碳酸饮料4个系列产品,投入3100万元重金在央视做广告轰炸市场。

2002年11月,健力宝集团在河南收购宝丰酒业,产业链由饮料开始向制罐、塑料、包装、药业、酒业、食品、足球、房产等各路延伸,总资产由37亿元增加至45亿元;2004年1月,健力宝集团出手收购年产量达500万台的压缩机龙头企业华意压缩;7月,与其他2家公司争夺收购湖北双环科技;8月,张海又将资本之手伸向了地处西北兰州的西北化工。

资本运作遍地开花的同时,健力宝主打产品“爆果汽”和“第五季”的市场表现却停留在只听雷声不见雨点的阶段,销售业绩增长缓慢导致股东不满,同时,也导致业界开始质疑这位曾挟“凯地系”横扫资本市场的“年轻资本大鳄”上任时“尽心干实业”的誓言。

不难理解,实际上在高管调整之后,健力宝高管层的重心已经明显开始向祝维沙倾斜。按照江达明的说法,之所以由祝维沙接任总裁职务,主要是看重其在实业界经营多年的丰富经验,今年49岁的祝维沙在业界一直享有盛名,不仅其旗下公司裕兴科技当年在香港上市时有美、英、德、法、新加坡及香港地区140多家国际投资机构认购了公司的股票而让人侧目,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几次大手笔收购同样让其声名远播。

七、长虹告别倪润峰时代

7月8日,四川长虹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由于年龄原因,今年刚满60岁的倪润峰将不再担任长虹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领导职务,被聘请为省政府顾问。

长虹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发生变化,根据“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长虹撤销原来的董事局,设立董事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党委的职责,制定了规范运作的制度。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长虹公司组建新的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41岁的赵勇担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总经理;王凤朝、刘体斌担任副董事长。同时任命刘体斌为集团党委书记,杨学军任常务副书记。

6年前,由于长虹业绩的下滑,倪润峰被迫隐退。那一年,长虹因大批量积压彩管元气大伤,导致应付款项、票据从35.51亿元直线上升到61.9亿元,库存高达77亿元,主业收入也锐减4亿元。赵勇头顶“中国国企第一位博士后总经理”的光环执掌长虹,但大权在握仅10个月,到2001年,长虹董事长倪润峰复出,出任长虹CEO,赵勇被任命为四川长虹电器集团公司的信息执行总裁--倪润峰手下三个不同分工的“执行总裁”之一。不久赵勇提交辞呈,宣布辞职,2001年6月被任命为绵阳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

“树百年长虹”曾是倪润峰经常提及的一个奋斗目标,2000年6月8日,他在当时赵勇等组成的“长虹新班子”亮相的记者招持会上充满感情的说,我非常羡慕外国的百年老店,中国的百年老店很少,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很希望有人来研究一下中国企业,怎么才能长寿?

如今,赵勇再度执掌长虹帅印,也许将为四川长虹带来新的转机,此前四川长虹在国际化方面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青岛海尔和TCL集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八、方正高管集体跳槽

2004年4月6日,媒体猜测已久的原方正集团助理总裁周险峰跳槽海信一事,终于得到了海信集团有关人员的证实。据介绍,周险峰已正式加盟海信,而一同加盟海信的还有吴京伟、吴松林等近30人。

3月中旬,IT圈即有“方正电脑部分核心骨干集体跳槽”的消息传出,并称周险峰及其团队去向为家电巨头海信,但方正集团随后在回答媒体关于此事的问询时称,离开方正科技的PC业务骨干有7人,而周险峰仍在方正工作。但随后方正方面的答复便被知情人士所提供的更详尽的情况所推翻。该知情人士说,除了刚刚调到集团担任总裁助理的周险峰外,此次出走的方正员工主要集中在方正科技的PC部门,且多为PC部门骨干,其中有方正科技产品中心总经理吴京伟、销售平台副总经理吴松林、产品总监以及PC部门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此举被内部人士视为“集体叛逃”,并称,这批PC团队的去向是海信数码--主要做PC以及PC周边的数码产品。其中除吴松林去向不明外,周险峰、吴京伟等一批方正PC部门骨干已集体投奔海信数码。而当事另一方海信亦对此不予置评。一时此宗波及甚广的“集体跳槽”事件为业界所广泛关注。

被称为“方正科技的实力派和实权派”的周险峰,1994年至1997年加盟北大方正集团公司,1998年至今,在方正科技电脑系统有限公司历任主管产品研发及市场业务的副总经理、总经理,随后担任方正科技电脑公司副总裁以及离职前的方正集团助理总裁。有媒体认为:“方正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业务能创造亚洲、中国第二大PC制造商的成绩,周险峰功不可没。

有关人士说,周险峰此次离职和方正科技总裁更迭有关,原总裁魏新此前升任集团董事长,这一被外界看来是“明升暗降”的安排,让跟随魏新多年的周险峰的地位也越发显得尴尬,而这也是引发周险峰率众跳槽的直接原因。

九、华晨高管抛售股票

2004年8月初,香港媒体首先透露,在香港美国两地上市的华晨中国中包括吴小安、苏强、洪星、何涛及杨茂曾等五位执行董事,已经几乎全部抛清了他们所持有的华晨中国股票。华晨董事洪星在7月初抛售了其所持有的华晨中国1430万股股票,还持有华晨中国的股票不过4.2万股。而早在去年10月,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强和华晨中国董事会主席吴小安已将所持股票尽数出售。这一来自华晨高层的消息在香港股市引起不小的震动,抛售行为导致华晨中国大跌5.7%

洪星与苏强、吴小安、何涛同为华晨高管,当年被称为华晨的“四大金刚”。2002年辽宁省接手华晨之后,他们四人继续在华晨担任要职,同时获得部分股权。

对于抛售之事,华晨金杯有关人士的答复是,出现高层出售股票是由于为认购辽宁省政府分配的股票期权而做的现金准备。至于华晨高层集体辞职一说,华晨有关人士也予以否认。华晨高管层出售股票属于个人行为,并由香港联交所按规定进行了披露。

吴小安现年42岁,1993年以来一直担任华晨中国的董事兼执行副总裁,负责华晨中国的整体管理和策略部署。苏强现年38岁,2002年6月出任华晨中国总裁兼行政总监,自1992年以来一直任华晨中国董事,曾出任华晨中国执行副总裁,目前负责行政及生产管理工作,兼任沈阳汽车主席。洪星现年41岁,自2002年6月出任华晨中国副主席,1993年以来一直是华晨中国董事兼执行副总裁。何涛现年32岁,2002年6月出任华晨中国财务总监,1998年11月以来一直任华晨中国董事兼副总裁。

12月9日,华晨中国宣布,蔺晓刚任公司总裁、行政总监及执行董事,以及沈阳华晨金杯汽车的主席和行政监。苏强辞去公司总裁和行政总监,以及沈阳汽车主席职务,何涛辞去沈阳金杯行政总监。

十、中银香港人事地震

8月2日,中银香港发布董事会公告称,接获中国银行通知,内地司法机关正在对本公司副总裁朱赤和丁燕生涉嫌未获授权而将合并前成员行控股股东所拥有的某些资金分配作个人用途一事进行调查。朱赤和丁燕生已即时被停职。朱赤和丁燕生负责的工作,目前暂由中银香港总裁和广北、副总裁林炎南及该行新聘任的营运总监李永鸿三人共同代理。

两天后,中国银行再度宣布,原中银香港总裁办总经理、今年4月间被调回中行总行的张德宝,也在接受司法机关的调查。

朱赤和丁燕生被停职事件是中银香港2003年以来第三次重大人事“地震”。此前两次分别是2003年6月7日,中国银行证实收到北京有关国家机关关于中银香港前总裁刘金宝已被正式立案调查的通知、8月18日中银香港为配合董事会专责委员会对有关新农凯贷款的检查,负责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部以及资金业务的副总裁柯文雅暂时离职。

在被免职前,朱赤和丁燕生均为中银香港的实力派人物。朱赤今年49岁,大学毕业起就任职于中国银行。1998年6月,朱赤由总行调任中行澳门分行总经理,直至2001年4月。其间,朱赤还担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副主任。案发前,身为中银香港副总裁的朱赤,在公司负责中银香港企业银行及资金策略业务。

丁燕生现年50岁,1996年3月加入中行,先后担任中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及总经理。后来又调至香港,曾担任过中银国际董事、中行港澳管理处人事部总经理,又在中银香港重组完成后,成为公司副总裁。案发前,丁负责业务支援服务策略业务单位,同时还担任中银香港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德宝原任中银香港总裁办公室总经理,后被调往总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以上三位的经历表明他们与中银香港前总裁刘金宝有过密切的工作关系。中国银行发言人王兆文证实,三人所涉事由性质是一样的:都在接受司法部门的调查,如证据充分就可以逮捕。

8月16日,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发出两则最新消息,一是公布稽核委员会和独立董事的调查结果,确认两位前副总裁朱赤和丁燕生受到指控,但不会影响到中银香港的资产、负债和经营业绩。第二个消息是中银香港宣布,将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最佳人选,以填补朱赤、丁燕生留下的副总裁级别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