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信息电(黄如飞 邱耀斌)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南浦乡卫生院开“医药分离”之先河,到12月6日,这家卫生院停办药房已整整50天。据了解,这在福建省属首例。
据悉,该院“医药分离”后,呈现3方共赢的局面:医院总收入仍增长了10%以上,而且药价下降了,但销售额却从原来平均每天100多元上升到现在的600多元,最令患者满意的是,看病的费用降低了。
按照南浦卫生院和漳浦健民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卫生院把原来临街共50多平方米的中药西药两个药房剥离出来,租给健民公司,由健民公司按照新药店的开设要求重新申办药店,所需的软硬件改造由健民公司投入,成为健民公司下属的门店,由健民公司负责日常经营和财务核算,并按连锁企业要求进行管理,盈亏与卫生院无关。
同时,原药房3名工作人员也由健民公司负责安置,参照卫生院工资标准按月发给薪酬,并上缴社保、医保费。另外,允许健民公司向该乡药店、医疗机构配送药品,实施全乡药品统一价格。
起因:改革逼就“分离”
南浦乡卫生院院长林少华介绍说,南浦乡是漳浦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全乡只有1万多人口,扣除外出打工人员,常住人口不足1万人。虽说南浦乡卫生院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但由于药价偏高,群众更愿意到个体诊所或村卫生所看病,卫生院效益不好,每年门诊量只有约2万人次,药品销售额也只有30多万元。
为了走出经营困境,卫生院内部曾进行了多次改革尝试,如把药房承包给内部职工经营,但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我们也不是不想把药价降下来,卫生院参加药品招标采购就是想把药价降下来,但因为中间环节多,没有多大空间可降。”林少华无奈地说。
于是,他们另寻出路,引入本地优势企业——漳浦县健民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把药房从医院分离出去,加盟连锁企业。这样,医院不但节省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开支,每个月还可以多收几百元租金。为支持这一改革,当地卫生局同意在经费下拨上给予照顾。
成效:“两增一降”,三方共赢
一个多月过去,“医药分离”效果初现。首先是卫生院门诊量增加。院长林少华介绍说,把药房从医院分离出去后,药店的药品品种丰富多了,从500多个增加到1000多个,医生开药的选择余地大了。另外,医生收入与开药方没有直接关联,开大处方的可能性降低了,只是专事诊疗,患者口碑的好坏关系到医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医生和患者沟通比以前好多了,患者比以前更愿意到卫生院来看病。
由于门诊量增加,“医药分离”后的第一个月,剔除原来占医院总收入40%的药品营业收入,卫生院的营业收入达2.3万元,仍增长了10%以上,效益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药店销售量同时增加。健民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惠添说,根据协议,公司接手医院药房后,投资10万元对原本陈旧的药房进行改造,更新了部分设备,增加了新药品种,加强了对患者用药的咨询服务。新药房运营一个月来,虽然药价下降了,但是销售额却从原来平均每天100多元上升到现在的600多元。
最令患者满意的是,看病的费用降低了。“医药分家好,病人也省钱。”马苑村村民许人仔介绍说,他因为疝气住院做了手术,每天平均费用100多元,细算下来,比以前少了五六十元。
反应:不要急于下判断
对于南浦乡卫生院“医药分离”改革的“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各有关部门均持谨慎态度。
漳浦县药监局局长李金安说,今年下半年,漳州市药监局将漳浦县确定为医药分开试点县,并组织人员到该县调研医院药房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确定医院效益较差、群众用药较不方便的边远山区乡镇南浦乡卫生院作为试点单位,实施药品管理“六统一”,即统一商号、统一药品质量标准、统一服务、统一价格、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但这项改革只能说是漳州市“医药分离”工作迈开了第一步,结果如何,现在还不应急于下判断。
漳浦县卫生局局长林耀雄也表示,南浦乡卫生院的改革只是一种尝试。
他说,南浦乡卫生院之所以愿意“医药分离”,有其特殊原因——地处边远山区,而且效益差。虽然从长远来看,“医药分离”是必然走势,但这牵扯到财政体制及医院转制等多方面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恐怕一时难以向城镇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