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记者朱玉)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第一个针对丙型肝炎的防治指南近日正式出台。全国的肝病和传染病专家呼吁,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丙肝的认识,对丙肝的高危人群建议进行丙肝抗体筛查。
丙肝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全球现约有1.7亿丙肝患者。成人感染丙肝病毒后比感染乙肝病毒更容易转化成慢性肝炎。1992年-1995年的全国性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丙肝抗体阳性患者约4000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三分之一。然而在医院就诊的丙肝与乙肝患者比率远远低于三分之一。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说:“这批人群若不被及时发现,将是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隐患。如何让这批人群及时就诊和治疗,对我国未来病毒性肝炎防治,排除潜藏的公共卫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少医务人员仍然缺乏对丙肝基本知识的了解,没有及时对高危人群进行检查,使很多丙肝病毒抗体阳性者没有被早发现和早治疗,从而耽误了治疗时机。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教授提出:“丙肝的慢性化远高于乙肝,对丙肝的高危人群进行丙肝病毒抗体筛查,并对丙肝病毒抗体阳性者进行深入检查,对有效控制丙肝的传播及丙肝慢性化的进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破损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自1992年对献血员进行丙肝抗体筛查后,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在我国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的丙肝病毒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及针刺等也是经皮肤和黏膜传播的重要途径。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能传播丙肝病毒。
丙肝防治指南对丙肝的高危人群、传播途径、诊断和治疗等都做了明确的叙述,为医务人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丙肝患者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