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有一类较少见的情况,是出现与治疗目的或用途相同或十分相近的不适症状。如被临床视为抗病毒“至尊”的干扰素,在防治流感时可能出现流感样综合征;某些用于平喘、抗过敏、抗心绞痛、治疗胃溃疡等的药物本身可能就在某些人中诱导这种疾病。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这种现象缺乏认识,误判为原有疾病的顽固或加剧。倘盲目追加用药剂量,必将导致不良后果。这一现象被称为药源性矛盾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常见类型有:
抗心绞痛药物诱发心绞痛:冠心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心绞痛则为其首发症状。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硝酸酯是常用的治疗药物,近年因应用不当诱发心绞痛的报道日渐增多。如长期使用普奈洛尔可使β受体的反馈性增加,突然停药时可骤增交感神经的张力,对β受体的刺激出现超敏反应,由此诱发心绞痛加重。另外,心痛定可反射性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加快窦性心律而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卡托普利可使冠脉血流量减少10%左右,因而加重原有的心肌缺血;硝酸甘油作为冠心病最经典的治疗药物,用量过大时可导致冠脉缺血,使缺血区心肌供血进一步减少,形成继发心绞痛。
降血压药物导致血压升高:苯妥拉明本身有舒张血管作用,同时对心脏有拟交感活性,低剂量时能兴奋血管α2受体,使血压升高;大剂量应用美托乐尔可提高α肾上腺素受体活性,使血压反常性升高,因此每日用量以不超过150毫克为宜。
抗溃疡药物诱发或加重溃疡病:较为常见的罹病药物为西米替丁,国内已有3例典型报道:其一为某胃溃疡患者服药4周后致胃内新溃疡灶形成;另2例还引起了原溃疡病灶的穿孔。究其原因,可能系西米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后胃内pH值升高,继发了其他细菌感染所致。
利尿剂导致水肿:氢氯噻嗪应用后可因血钠降低而刺激醛固酮分泌,引起保钠多于排钠,水肿因之加重。速尿亦有此弊。
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心律失常:近年发现,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可能使原有病情加重或诱发新的、更重的心律失常。其致病机理较为复杂,发生率可达10%以上,有时甚至可导致死亡。最常见的有胺碘酮、普罗帕酮、洋地黄类、维拉帕米、β受体阻滞剂等,多发生在用量过大、疗程过长或不合理联合应用时。如胺碘酮联合奎尼丁时可罹发室性心动过速,与普罗帕酮合用能从血浆蛋白中置换出地高辛,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
平喘药物的潜在致喘性:少数人吸入异丙肾气雾剂治疗哮喘时可致病情反常性加重;氨茶碱用量过大时,除能引起消化道症状外,亦可使哮喘加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亦如此。
抗过敏药物导致过敏反应:苯海拉明、扑尔敏在用于荨麻疹、血清病等过敏疾病时,可使某些人产生过敏反应,轻者与上述症状相似,偶可呈过敏性休克甚至因此致命。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亦有上述弊病。
解热镇痛药物引起药物热:阿司匹林、保泰松、安乃近、消炎痛等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有时可引起发热、疼痛,临床上应加以注意。
镇静药品的反常兴奋反应:氯丙嗪、地西泮用于治疗精神病时,可导致严重的激惹发作,尤其会使偏执观念和攻击倾向加剧;鲁米那用于失眠时偶可导致兴奋不安、哭闹无常等反常症状出现。
其他:维生素K、6-氨基乙酸应用不当可导致继发性出血。马利兰是治疗白血病的首选药物,动物实验中有诱发白血病的危险。
药店药师在遇到顾客自行或持处方购买上述药物时,应提醒他们注意这些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而来药店向药师咨询,药师应建议其尽快到医院就医,请医生为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