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天气转冷,感冒发热的人有所增加。而在我国的非处方药品目录中,有许多治疗感冒和发热的中成药可供广大患者选用。但是,药店的药学服务人员应该提醒患者注意,药品毕竟是有毒性的,使用不当会引起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尤其是老人、孕妇和儿童使用这类药品更要十分慎重。
据了解,许多老人感冒发热时愿意在药店买一些中成药治疗,因为不用去医院,省去很多麻烦,花费也少了很多。但是药学服务人员需要注意,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较多,可能同时在使用其他药物,或者是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有一些副作用,在为他们荐药之前必须考虑这些问题,以避免重复用药或药物剂量过大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就拿治疗感冒发热的清热败火类药物来说,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它们都属于偏凉的药品,如果脾胃功能较差、体质虚弱的老人随意服用,可能导致胃痛、呕吐或腹泻。抗感冒类的中成药,如连翘,其机理是疏风、清热、解毒,对外感风热、热毒之症效果理想。而秋冬季在干燥的室内环境中,老人即使表现出火气大的症状,也多是虚火;感冒大多是受风寒而不是受风热,这时如果服用上述凉性药物,轻则败胃,重则内伤中阳。还有的老人平时总爱买些板蓝根防感冒,实际上,因风寒而感冒的老年人不能服用板蓝根,否则会雪上加霜。对于这些问题,药学服务人员都应该给顾客做特别提醒。如果需要使用这类药品,如虚寒体质的老年人,常有肢体畏寒、小便清长、面色发白等特征,他们一旦服偏凉中药造成不适,应多吃大米粥,并多加些糯米,日常饮食要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是虚热体质的老人,一般会出现口鼻干燥、面色赤红、手足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等症状。这类老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清热类中药。小儿使用这类药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近来,由于国家在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宣传上力度加大,特别是在药店购买抗菌药必须凭医生处方的规定实施后,老百姓对于中药清热解毒类药物更加青睐。但是同时相关人员发现,清热解毒类中药现在用得太多、太滥,同样带来不少隐患。
首先是耽误病情。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的很多病人属于细菌感染,需要抗菌治疗,如果这时一味地只使用清热解毒药,肯定达不到理想的抗菌效果,因为这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弱,拿“弱旅”对“强敌”,后果可想而知,会造成患者病情迁延,咳嗽、发热反复发作,甚至病情加重。此外,对于咳嗽等症状,过多地用寒凉的清热解毒药会造成邪气内郁而不能外散,病程反而延长,迁延难愈。清热解毒药和抗菌药不能互相替代,虽然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单用这类药物疗效难以保证。因此,若患者吃了两三天药后病情没有痊愈,最好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其次是吃坏肠胃。很多人认为,中成药安全无毒,可以长期服用。实际上,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现代研究,都表明清热解毒中药不能久服。清热解毒药属于寒凉之品,长期服用会造成脾胃阳气受伤,而致食欲下降、腹胀、腹满、腹泻等。很多人吃这类药吃出了肠胃不适却浑然不知,还以为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再者是不对证用药。比如清开灵口服液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等,但有些患者轻微发热时就用此药,这样做不但不会治好疾病,还有可能让病情加重。此外,长期在空调房间生活、工作的感冒患者属于“外寒内热”,也不适合使用苦寒的清热解毒药,而应该使用加减葛根汤、加减小柴胡汤等药发散内热,否则会使“内热”被包裹得更“紧”,发散不出。
中医药的精髓在辨证论治,只有经过辨证才可能开出最适合病人的药物。中医将感冒分三型——风寒、风热和暑湿,风寒感冒的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舌不红,苔薄白而润。风热感冒的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咽干而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稠鼻涕,口渴想喝水,舌边尖红,苔薄黄。暑湿感冒一般多发于夏季。感冒类中成药根据这三种类型也分为风寒感冒药、风热感冒药、暑湿感冒药。风寒感冒中成药有风寒感冒冲剂、荆防冲剂、感冒清热颗粒(冲剂)等。风热感冒中成药有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颗粒(冲剂)、银柴冲剂等。冬季感冒一般是风寒感冒,根据病人的症状选药比较方便。比如以咳嗽、流涕为主,伴低热、周身酸痛的感冒初起时,应选感冒清热冲剂。冬季感冒一般为内里积热,外感风寒,病人多有上火表现,咽痛轻者可用板蓝根冲剂;咽痛重伴口干、口渴、喜凉、低热、大便干者,可以适当应用牛黄上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