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平价药店在医药零售市场上扮演了一个“领跑者”的角色。然而,一些业内权威人士坦言,“领跑”并不意味着总是一路领先,更不意味着一笑到底。事实上,许多平价药店的始作俑者此刻正咀嚼着“领跑”的种种苦涩。
平价药店遭遇重挫
万民药店是山西太原市引人注目的平价药店,正是看中了“万民”品牌的号召力,康先生才挟百万巨资加盟,原以为借这个金字招牌,会出现“开一家火一家”的盛况,结果开业一个月万民药房太行路分店竟日赔千元。并州路同时开业的另一家“万民药房”同样人气不旺,尚未看到利润。据了解,与其处境相似的还远远不止这一家。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2月至3月在南京风风火火的平价大药店,眼下已风光不再。号称华东第一家平价药店的非常大药房中央门分店,如今已换成了洋餐“必胜客”的招牌。而盐城民企杀入南京办的开心人大药房在中华路开的分店,不知何故,居然拿出了一半场子卖起了百货商品。还有……
对于平价药店的出现,业界也各执一词,褒贬不一。一位在医药零售业工作了20多年的老药人认为,国家连续10多次对药品实行降价,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真正实惠,而平价药店以较低的价格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但消费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质量高与低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平价药店经营的降价药品多数是不知名企业生产的产品,都以进货价格低作为销售支撑的。由于小企业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药品其治疗效果显然不能与品牌药品同日而语。
对平价药店的经营秘诀,有业内权威人士进一步指出,平价药店出售的所谓平价药品,一是进货价格低(合资药、国内著名品牌药极少);二是采取按进货价加5%左右的低价位销售(药店毛利率一般在40%),对众多的平价药店而言,这5%的利润显然难以消化25%至30%左右的费用,在短时间内硬扛着还过得去,长此下去就会导致平价药店陷入经营的困境(不排除有些平价药店以别的产业作为支撑);三是有些平价药店先造降价声势吸引消费者,然后悄悄再涨价。因为企业是为效益而生存,对于这一点已得到不少平价药店经营者的认同。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目前药品零售市场上80%多的药品价格已经放开,国家只限定最高零售价,由市场进行调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经济,进入到某些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的时期,药品生产也不例外,所以同其它商品一样,药品降价必然成为大势所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率先降价谁就有可能占有市场优势。平价药店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形势应运而生。专家分析说,药品零售业之所以会出现平价药店,根本原因还是该行业竞争不充分。换句话说,药品零售业的经营者数量还是太少。这里的经营者既包括医院,也包括各种药品经销商。如果经营者数量足够多,一两家降价,市场不会有明显震动的。只有在寡头型市场结构下,一两家降价,其他经营者才会有明显感受。另外,如果经营者数量足够多,平价药店的市场支配力就难以形成,在北京、上海等地,尽管出现一些平价药店,搅动了医药零售市场多年沉寂的“一池春水”,但药品零售市场并没有发生人们预想的恶性价格大战。
据了解,目前北京药品市场年销售额达120亿元左右,而全市零售药店年销售额在30亿元上下,只占其中的1/4。虽然该市有近1400家零售药店,但就经济效益而言,并非家家药店的日子都很好过,1/3的药店盈利,1/3的药店持平略有盈余,1/3的药店勉强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平价药店仅仅有价格方面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商品进行降价销售,是商家在市场竞争中普遍都会使用的“常规武器”,如果平价药店把“宝”全部押在价格上,那么平价药店将注定成为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匆匆过客。
针对药品零售市场目前的现状,有专家预测,价格战将把一些药店(包括平价药店)淘汰出局:GSP认证又将一些整体素质不高的药店拒之门外;2004年对外开放药品分销业,由于外资的强势进入,又会有部分药店感到“体力”不支,中途自动退出“比赛”。一些业内专家明确表示,平价药店只是药品零售市场变革中的“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此,有些平价药店老板也毫不讳言地承认,平价药店是在中国特色的医药体制下应运而生的。显然,这就注定了平价药店身份的“历史性”:我是“新”的,但我不会是“最后”的。
品牌药店是发展趋势
降价之后药店的利润如何保证?会不会有假劣药品出现,让老百姓吃上了“不放心药”?这不仅是很多消费者的顾虑,连许多业内人士对此也心存疑虑。人们对平价药店的种种担忧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按现行药店的运行模式,5%至10%的毛利肯定要亏本。但只要改变营销模式,平价药店就有生存的空间。以北京的济安堂、德威治、中洋大药房为例,他们只在进货价上加了5%至10%的毛利率,靠进货及时结账,勤进快销,资金周转快,足有钱可赚。再加之人员结构较为简单,管理费用较低从厂家直接进货等,大大降低了成本。德威治老总张玉宽表示,利润空间能够让企业良性发展。
被采访的好几家药店老板都认为,消费者选择品牌药店买药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北京的几家大型平价药店,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据了解,中洋大药房除平价药店外,还在为消费者服务上做文章。店里聘请了社区居委会、退休工人、离休干部、学校教师、工商部门等作为药店的特约监督员,监督药店的药价和服务;为方便过往群众,在药店门前摆放了打气筒、气门芯;出资资助了社区内8名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到高中毕业;成立了业余理发小组为社区内孤寡老人上门服务……
该店老总郑京海的看法颇有代表性,他说:“一个企业品牌的形成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不赚钱的企业不是好企业,为了赚钱而见利忘义也不是好企业,因为品牌即人品。”
其实道理很简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对于大型连锁药店来说,竞争必然会影响到一些生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经营十分不利。与其被动地追着平价药店去应战,不如积极整合优势,主动迎战。
不少专家分析认为,价格战过后必定是价值战。大型连锁药店与平价药店在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断融合、重组,最终会走到同一水平线上,维持较低的利润,然后去比拼服务质量,提高品牌竞争力,到那时消费者定会得到更多的实惠。这也是药品零售市场从“成长市场”到“成熟市场”的标志,是我们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