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今年6月已经开始蓄水发电,水库淹没土地面积达638平方公里,涉及湖北、重庆和四川的19个市、县。由此而产生的百万移民除部分外迁,大量的是就近迁移。笔者认为,三峡地区有着中药材生产传统、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等优势,因此,建立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能在有效解决移民安置问题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A、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长江三峡地处我国第二地形台阶东段,属上升的中山-低山河谷地区。所跨地域辽阔,有着良好的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条件:
首先,三峡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山区,处于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地形地貌丰富多样,适宜中药材生长。长期以来,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境内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如神农架的太阳坪、老君山、千家坪,利川的星斗山,鹤峰的木林子等。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长江流域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在三峡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为中药材生产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地理生态条件。
其次,相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三峡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公路四通八达,水运便利快捷,铁路逐步连网,空运条件日趋完善,其聚集辐射效应日益增强,必然在引导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带动区域性的产业开发热,这也为三峡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第三,三峡地区大多县、市素有采挖野生中药材和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历史上有不少地区的农民就靠采挖野生药材维持生计,历代本草如《名医》、《神农本草经》、《范子计然》等也对三峡地区地道药材多有记载。三峡地区的民族药、民间药资源十分丰富且富有特色,留传于民间的中药偏方、单方和验方很多,收集、保护、整理和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对于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B、产业发展适逢其时
目前从中药材的生产发展与市场行情来看,中药材并不存在绝对的生产过剩,三峡地区最具持续发展力的产业就是中药材产业,打造优质天然的三峡地区特有中药材知名品牌适逢其时。
近几年来,从全国各大药市的中药材交易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中药材货源短缺,特别是稀有名贵中药材和高品质大宗中药材产品奇缺,市场空档较大。与此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国际市场对中药材进口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使多年来我国中药材种植技术不规范造成的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偏低或不稳定、质量不可控、农药残留及有害物超标、安全性及有效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暴露无遗。
三峡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丰富,地理生态条件良好,工业污染相对较小,具备大力发展绿色中药材产业的优势条件,再加上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有利于打造三峡地区特有中药材知名品牌。同时,三峡地区多数县、市为典型的农业县、市,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缺乏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因此,应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契机,充分发挥三峡地区药材资源丰富、农民素有种植中药材传统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优势药材资源,做大做强该地区的中药材产业。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基础条件相对优越,我国东部地区在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起步较早。随着西部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一些省份在民族药、传统药的开发上也渐入佳境。三峡地区作为一个中药材资源蕴藏丰富的区域,现又有鄂、川、渝两省一市同为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强大优势,三峡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全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已成定局,抓住这个契机,三峡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步入快车道。
C、做大做强策略为先
发展长江三峡中药材产业,具体应该实施以下五大策略:
依托医药企业,推进中药材开发产业化。
要打破地域界限,整合资源优势。中药材生长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特定的环境产出的药材在品质上必然有所不同。三峡地区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必须打破行政地域限制,加强产业开发方面的合作,以建设“三峡中药材特色产业带”为目标,明确区域性药材资源开发的重点,搞好中药材生产布局,不断调整传统药材生产经营结构,有计划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形成区域特色。
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系列开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制造工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引进建设一批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和中药研制生产企业,力争建成1~2个大型高科技中药生产企业,研制开发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并能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新药,尽可能地消化本地中药材原料,带动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同时,加强中医药的应用研究,不断拓宽中药材的应用领域,延伸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产业档次。
要加强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
以推动实施中药材GAP基地项目为载体,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地道药材生产基地,从地产药材的良种选育、提纯复壮、大气及环境监控、施肥用药等基础工作入手,规范生产,全面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构建“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不断壮大药材生产规模。
主攻品牌品质,推进中药材营销现代化。
中药材是中医用药的基础,中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药材生产现代化。三峡地区的中药材生产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合理确定区域性的主导品种定位。以现实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为目标,在有效保护本区域野生中药材资源特别是稀有珍贵药材资源的基础上,把产业重点放在大力抓好地道药材生产上,搞好野生中药材的自然抚育、引种驯化及种苗繁殖,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的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
第二要大力培育区域性的地道药材品牌。遵循GAP原则,树立“标准化、可控化、高品质、无污染”的中药材质量观念,重视打好“三峡牌、绿色牌、品质牌”,发展标准化、区域化、专业化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借“三峡”之名推出三峡地区的特色中药材,将三峡药材开发与三峡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尽力让每一个了解三峡的人知晓三峡药材,逐步把中药材培育成为三峡的特产和名产;充分利用三峡“山青水秀、绿色洁净”的自然特征及其影响,积极推广绿色中药材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优选三峡地区的地道药材,以做好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抓住中药材种子的采收及保存、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包装贮藏等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努力改善和提高中药材品质。
第三要积极推进中药材加工工艺工程化。重点是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材应用基础研究,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中药产品生产程序化、检测自动化、输送管道化、包装机械化,推动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形成规模。
贯彻相关法规,推进中药材生产标准化。
出于对全球性农产品普遍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激素等药剂的担忧,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天然药材市场,日本及欧美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强化了对进口中药材的检验和管理。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法规和标准,这些法规和标准必须得到贯彻落实。
对三峡地区的中药材生产而言,首先要加强药材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根据中药材的品质特点和生长特点,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的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稳定中药材质量。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最后要大力推行和实施GAP、GMP、GLP、GCP和GSP等一系列规范,有效地控制中药材生产及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强化科技意识,推进中药材研究科学化。
应积极寻求与国内知名医药生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合作,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以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改进传统的中药材生产技术。必须加强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在药材生产上,重点搞好地道中药材种子收集与选育、病虫害防治及施肥用药方面的研究;在中成药生产上,规范药材的采收和加工,针对不同种类的中药材采用不同的加工器具和加工方法,确保其药效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在药品研制上,要以实施GCP为着力点,加大新特药开发力度,重点在中药制剂的剂型方面加以改进,方便患者服(使)用,提高中药药品的市场占有率。应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在中药材种植、中成药加工和药品研制方面广泛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质量检测技术、理化分析技术、信息技术及加工工艺,促进中药材产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拓展海外市场,推进中药材产品国际化。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中药材生产的发展依靠中药材市场的拓展。为扩大中药材市场,一是要加强产地市场建设。三峡地区作为一个区域范畴,在发展中药材生产方面,当务之急是必须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和专门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聚集、辐射和信息发散功能,扩大本地药材的知名度。二是要大力抢占国内市场,确立“以质取胜、以特取胜”的市场经营之道,创新营销方式,努力扩大三峡地区中药材在全国中药材市场的份额。三是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国际市场紧缺的中药材,巧借“三峡”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中药材及其提取物的出口。